文档详情

初中生物实验课的改进与研究.doc

发布:2024-08-27约3.06千字共6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PAGE页

初中生物实验课的改进与研究

既要重视对教材实验涉及的基础知识进行系统归纳,还要重视对实验的基本程序和基本方法进行归纳总结,并将其转化为学生的能力,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情趣;有利于拓宽学生的思路,丰富学生的知识;有利于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及实践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和能力素质。

本研究是初中生物实验课的改进与研究,通过此研究,有助于初中教师在教学内容多任务重,能顺利完成每一节教学任务和实验内容,因为生物学教学和实验将紧贴生活、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在实验观察中得出新的结论,在实验的基础上,他们较多思考空间和讨论,处于一种主动探索知识的状态,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非常有利。在学生已具备的知识和能力的基础上,对实验中方法再设置和改进很重要。特别对一些学生能独立完成实验,即节省时间又锻炼学生自主探究能力,不仅提高实验效率,还利于学生对知识的进一步综合升华和实验操作能力的进一步提高。通过对实验方法改进,力图对本学科实验教学起带动和引领作用。

实验课程组织形式与指导方法:

生物学实验内容根据实验性质,将整个内容分为探究性实验、小组合作实验、创新实验等。教师针对不同性质实验,采取不同的组织与指导方法。

(一)引导学生去探究,培养学生探究意识

加强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完成规定实验内容。先由教师讲授实验操作的基本原理及其实验操作注意事项,可通过多媒体来重点讲解实验的关键步骤或进行示教,再由学生动手做实验,在教师指导下分析实验结果,掌握基本实验技能。教师讲授实验内容,学生根据实验的连贯性,写出实验方案,教师检查方案,学生合理安排时间,完整地完成一系列实验,最后在教师指导下分析实验结果。例如: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实验,这是一个验证性实验。在完成教学目标后,我们引导学生向探究的方向迈进:《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是人教版《生物学》七年级下册的一个探究性实验。通过实验可以使学生对馒头在口腔中的消化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对于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以及唾液的作用进一步了解。但是这个实验操作复杂,时间又紧迫,七年级的学生实验技能还比较低,很多学生忙碌了一节课最终实验失败,往往感到非常失望。为了提高成功率,使学生更好地体验实验成功带来的快乐,我在组织实施这个实验时,对一些环节做了改进和强调:

1.实验材料的改进

(1)教材上说“取‘新鲜的馒头’切成大小相同的A、B、C3小块。将A块和B块细细地切碎、拌匀,C块不做任何处理”。经实践发现,市场上卖的新鲜馒头过于松软,水分多,粘性大,切成的“碎屑”颗粒还是比较“大”,馒头块也不易成形。用新鲜馒头切的碎屑,37℃水中保持10分钟后,加碘液后观察到的是变蓝的现象,买来的馒头松软,试管内唾液淀粉酶对馒头块和馒头碎屑消化对比不明显。不能达到实验的预期。

(2)用烧饼做,烧饼太硬,唾液淀粉酶对烧饼块和碎屑消化对比明显,同时理解牙齿咀嚼作用。看到学生探究的热情高涨,我结合这个实验,引导学生完成温度对唾液淀粉酶影响。有了这个验证性实验作为背景,学生设计起来就容易得多,发现问题,改进方法,并由此设计实施探究性实验,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学生也发现自己通过实验更好掌握唾液淀粉酶消化原理,对自己所做实验结论也较满意。可见积极引导学生去思考、去探索,比简单的验证更能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创新能力。这样做不仅可使学生牢固掌握知识点,而且激发了学生探究的热情,培养了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二)小组合作实验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把科学研究的内容积极引入到实验教学中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科学研究,努力做到教学与科学研究相结合,从而使学习的过程即是研究的过程,研究的过程也是学习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是学习者,同时也是研究者。因此,教师应以科学研究的思想方法为指导,科学系统地组织和实施教学。教思想,教方法,高标准,严要求,鼓励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学思想,学方法,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的能力。学生可以组成实验小组,根据兴趣条件完成一个小实验,自主完成整个实验、在进行对比,分工协作完成,确保达到预期的实验结果。生物学史上的许多重大发现,都闪烁着科学家们非凡的创造性思维的光芒。如探究不同水果中的维生素c含量的时,我给学生配好实验药品,让学生分成小组,自己设置实验,最后记录人员把数字写到黑板上,向试管滴入水果滴数如下:

教学中应该引导学生循着科学家的思维历程去亲身体验一番,探究得出结论的具体思维过程。并适时让学生大胆作出种种设想、猜测,让他们无拘无束地去思考、去讨论、去争辩。同时要求学生将自己设计的方法与科学家所采用的实验方法进行比较,找出自己方法中的不足之处。通过这这种方式的教学,科学思维的全过程充分地暴露出来,学生不仅从中获取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受到科学思维的熏陶。

(三)放开手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