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年5月3日星期六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刘兴林制作.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刘兴林制作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刘兴林制作 *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刘兴林制作 * 第五章 诸子散文(上) 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的发展引起社会的变革,春秋时期政权文化下移,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出现。诸侯异政,百家异说,《老子》的深邃,《论语》的雍容,《墨子》的质朴,《孟子》的雄辩,都对后世文学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刘兴林制作 * 第五章 诸子散文(上) 本章阐述四部子书(亦属经典): 老子与《老子》 孔子与 《论语》 墨子与《墨子》 孟子与 《孟子》 《论语》 《孟子》是儒家经典 《老子》是道家经典(《道德经》) 《墨子》被墨家学派视为墨家经典 *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刘兴林制作 * 第一节 老子与《老子》 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谥号聃,春秋时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东)厉乡曲仁里人。生卒年不详。传说他修道养寿,享年百六十余岁或二百余岁。见《史记 · 老子韩非列传》。 *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刘兴林制作 * 老子教训孔子 孔子向老子问礼。老子教训孔子: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 (《史记 ? 老子韩非列传》) *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刘兴林制作 * 孔子敬佩老子 孔子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网,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缯。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 *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刘兴林制作 * 《老子》其书 《老子》即《道德经》,相传为老聃所著,实出于战国之世,反映了老子的基本思想。传世本道经在前,德经在后。 *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刘兴林制作 * 帛书《老子》 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帛书《老子》甲、乙两种版本德经在前,道经在后,与《韩非子》的《解老》《喻老》的说法相吻合。 *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刘兴林制作 * 《老子》读本 1993年湖北荆门郭店出土甲、乙、丙三种《老子》, 被认为是《老子》最早的版本。《老子》较早的注本是三国魏王弼的《老子道德经》。通俗读本有北京大学陈鼓应先生的《老子今注今译》。 *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刘兴林制作 * 《老子》的哲学思想 首次阐述道的学说,认为道是宇宙之本,万物之源,是人类社会必须遵循的准则。 概括出最高实体的道,对前人的认识是一个突破,标志着人类理性思维的进步。具体阐释虚玄模糊,没有区分精神和物质,导致后世学者向唯物和唯心两端发展。 *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刘兴林制作 * 老子的哲学思想 老子的朴素辩证法认为事物相互依存,对立统一,具有相对性。万物归结于矛盾的两极,相辅相成。事物向对立面转化,祸福相倚,正复为奇。认为柔弱胜刚强,用消极退避的表象掩盖者积极进取的实质。 *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刘兴林制作 * 老子的政治思想 提出无为而治的小国寡民理想社会,是一种不切实际的空想,反映了战乱中人们对宁静生活的渴望。 揭露抨击当权者的残酷剥削,“民不畏死,奈何以死相惧?”具有强烈的批判精神。 *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刘兴林制作 * 《老子》的文风 《老子》在先秦诸子散文中独具一格,文章简洁精练,寓理于形,情思深邃。 文体属于语录体,但没有对话的痕迹,只述论点,略去论据,适应采用整齐的句式说理。 语句凝练,精警深邃,三言两语就能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具有格言特性,警句广为流传。 *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刘兴林制作 * 《老子》的文风 善于运用生动形象的比喻来阐明抽象的哲理,也善于对复杂的事物作抽象的概括。 韵散结合,某些章节全用韵语,大多随文成韵,并无一定程式。音调和谐,富于节奏感,呈现为形式精美的哲理诗。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刘兴林制作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刘兴林制作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