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概论考试重点.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名词解释(六小题,每题五分)
艺术生产 (P14)
①是把物质生产与作为精神生产的艺术生产相比较,并不指某一特定历史时期的艺术现象。
②艺术生产指实际的艺术创造过程。
③专指在资本发展时期,一切艺术生产是为资本创造价值,一切的艺术品都具有商品的属性。
艺术交往论 (P16)
把文学艺术理解为一种交往和对话。文学作为一种语言符号的艺术,更是主体与主体之间对话与交往的理想之域。文学活动就是由世界、作家、作品、读者所构成的一个交往结构。
隐含的读者 (P35)
根据“接受美学”的见解,一部作品完成之后,为读者接受之先,便已隐含着读者。这是相对于现实读者而言的,是指本文自身设定的能够把本文提供的可能性加以具体化的预想读者。也就是说,是作家获想出来的他的作品问世之后,可能出现的或应该出现的读者;这种预想有时是自觉的,有时可能是不自觉的。
话语蕴藉 (P68)
是指文学活动的蕴蓄深厚而又余味深长的语言与意义状况,表明文学作为社会话语实践蕴涵着丰富的意义可能是指一部文学作品的实际存在方式,指人们可以对其进行理解和解释的符号或符号链。这种从语言或话语而不是从作家的角度对文本的理解和解释,突出了文本的符号特性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基石是?文学活动论:马克思主义首先把文学理解为人的一种活动,并建立了“文学活动论”。文学艺术活动作为人的精神性的生活活动,也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人的本质力量的一部分通过文学艺术的创造和欣赏展现和外化出来。文学是作为主体的人的能动的创造,它塑造人,是一种“人学”。
文学反映论:马克思主义从哲学的存在与意识的相互理论出发,把文学活动看成是一种人的主体对于客体的认识与反映,文学是对于生活的反映,是一种艺术的反映。
艺术生产论:人学作为人的活动之一,进入社会就成为一种艺术生产活动。因此,马克思随着时代发展把文学活动理解为“艺术生产”活动,“艺术生产”是把物质生产与作为精神生产的艺术生产相比较,艺术生产是指实际的艺术创作过程。
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文学艺术是建立在社会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是上层建筑中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把文学艺术看成是“审美意识形态”,意味着文学艺术是社会意识形态的变体,它既具有意识形态的性质,又具有审美的性质,是这两者的有机结合。
艺术交往论:把文学艺术理解为一种交往和对话。文学作为一种语言符号的艺术,更是主体与主体之间对话与交往的理想之域。文学活动就是由世界、作家、作品、读者所构成的一个交往结构。
如何理解和解释物质生产与文学发展的不平衡关系?请举例说明 (P42)
文学伴随着生产劳动而产生,并伴随着生产劳动的发展而发展,但文学发展的进程也有特殊情况,就是它的发展同经济发展并总不是同步的,有时显得快些,有时来得慢些,有时甚至同生产呈反方向发展。这就是马克思所说的物质生产与文学发展的“不平衡关系”,这种“不平衡”有两种典型的体现:一种是某些文艺类型只能兴盛在生产发展相对低级的阶段,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它的繁荣阶段也就过去了,如古希腊神话和史诗;另一种情况是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的发展水平并不是成正比的,经济落后的国家或地区可能在文学艺术上反而领先,如18世纪的德国和19世纪的俄国。
简述文学与伦理之关系(P161)))20世纪新文论的挑战,吸收新的方法等。
简述生活活动的美学意义 (P25)
有三个方面:生活活动特性导致人与对象的诗意情感关系;生活活动特性导致人的自觉能动性的文学创造;生活活动特性使文学成为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
论述(一小题,每题二十分)
从文学作品角度,并结合当前社会实际思考重申“文学是人学”有何当代意义。
怎样理解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请举例详细论证(P45)
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是指文学的审美表现过程与意识形态相互浸染、彼此渗透的状况,表明审美中渗透了意识形态,意识形态巧借审美传达出来。
具体地说,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表现在,文学成为具有无功利性、形象性和情感性的话语与社会权力结构之间的多重关联域,其直接的无功利性、形象性、情感性总是与深层的功利性、理性和认识性等缠绕在一起。第一,从目的看,文学不带有直接功利目的,即是无功利的,但这种无功利本身也隐含有某种功利意图;第二,从方式看,文学处处以形象感人,但也含有某种理性;第三,从态度看,文学富于情感性,但也带有某种认识性。
什么是“典型”?文学典型的审美特征是什么?请从中外文学作品中各举一例详细论述典型人物与典型环境这二者的关系(P208)
文学典型有两大审美特征:
鲜明的特征性和富于艺术魅力。鲜明的特征性主要指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
其鲜明性来自两个层面:
其一是具有一种别人不具备惟他才有的、能贯穿其全部活动和统摄其整个生命的总特征;其二是表现和形成总特征的局部特征,如特征性的人物语言、特征性的生活细节、特征性的场景等等。文学典型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