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117例中西医结合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疗效观察.doc

发布:2017-09-02约1.86千字共4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117例中西医结合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疗效观察[摘要]目的:观察五苓散结合西药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疗效。方法:对我院226例门诊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进行治疗。治疗组117例,治愈50例,显效28例,有效19例,无效20例,总有效率82.9%,对照组109例,治愈28例,显效14例、有效26例,无效41例,总有效率62.38%,经统计学处理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五苓散治疗,疗效显著、病程短,无明显不良反应,易于临床上推广应用。 [关键词]中西医;五苓散;功能性消化不良 功能性消化不良(FD)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功能性胃肠病,是指具有上腹痛、上腹胀、早饱、嗳气、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上腹部不适症状,经检查排除引起这些症状的器质性病变的一组临床综合征[1],不但患病率甚高,且多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和生存质量,并造成社会资源的巨大浪费。目前功能性消化不良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现代医学治疗疗效不甚理想,且存在成本较高、副作用明显等问题,通过五苓散于传统西药共同治疗,取得了明显疗效,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病例选择在226例门诊诊断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中,采用完全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117例,男56例,女61例,年龄19-77岁,平均38(±1.64)岁,病程1.2月―3年,平均11(±0.71)月,对照组109例,男47例,女62例,年龄17―75岁,平均32(±1.46)岁,病程1.5月―2.8年,平均10(±0.64)月,两组病例均有上腹痛、上腹胀等症状。两组病例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诊断标准①持续性或反复发作性上腹痛、上腹胀为必备条件。②可具有下列症状之一项或数项,即餐后饱胀、腹部胀气、嗳气、早饱、恶心、呕吐、烧心、胸骨后痛、反胃。③上述症状存在4周以上或12月中累计超过12周。④最久在1月前均经胃镜和B超检查,排除了消化性溃疡、胃肿瘤、食管炎和肝、胆、胰等器质性疾患,排除同时伴有肠易激综合征患者,此项亦为必备条件,次标准为国际所公认[2]。 1.3治疗方法治疗组和对照组常规用抑制胃酸分泌药和促胃动力药物,雷尼替丁300mg/日,早晚两次分服,西沙必利10mg,3次/日,餐前15-30分钟服用,治疗组在服用上述药物的基础上服用《伤寒论》五苓散、药物组成泽泻15g、猪苓15g、茯苓15g、苍术12g、桂皮12g,水煎、每日1剂,早晚两次服用。上述两组病例十五天为一疗程,连用3个疗程后对结果进行比较分析。 1.4疗效标准痊愈,症状消失,随访一年未复发,显效,主要症状消失,有效,症状明显减轻,无效,症状无改善。 2结果 临床疗效治疗组痊愈50例,显效28例,有效19例,无效20例,治愈率42.73%,总有效率82.90%,对照组28例,显效14例,有效26例,无效41例,治愈率25.68%,总有效率62.38%,治疗组治疗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临床效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功能性消化不良是临床常见的一组以上消化道多种症状为主诉的症状群,发病率甚高。我对我院近十年来的门诊胃肠疾病进行统计,发现患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患者占该院门诊胃肠道疾病的36.2%。随着现代生物社会心理学模式的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功能性消化不良是一种身心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目前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一般认为胃肠道动力障碍是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主要病理生理学基础[3],现代医学无特效药,主要是经验性治疗。实验证明五苓散有明显增进小鼠胃排空及小肠推进功能的作用[4],我将五苓散用于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患者,证实了该方剂有明显改善和消除上腹胀满、早饱、上腹痛等症状及增加胃肠动力的作用,结合西医疗法可充分地发挥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优势,有效的缩短了疗程,其疗效优于单用西医治疗,无明显不良反应,易于临床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钱家鸣.功能性胃肠病[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410. [2]Heading RC Definitionsof dyspepsia.scand J Gastroentrol suppl 1991.18221 [3]钱家鸣.功能性胃肠病[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410. [4]中华消化内科杂志,1997,02(1):9. 1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