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门宴》字幕翻译损失关联解析.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鸿门宴》字幕翻译损失关联解析[摘 要] 电影《鸿门宴》在海外获得成功除归功于该电影团队的不懈努力外,其中字幕翻译功不可没。本文以《鸿门宴》字幕翻译为例,分析了剧中字幕指称意义、内涵意义、情感意义和风格意义等方面在翻译中的损失,并依据关联理论进一步阐明上述意义损失在字幕翻译中的合理性。本文认为,由于语言文化差异和字幕翻译的特殊性,翻译中意义的损失不可避免。符合关联原则的意义损失在翻译中都是合理的。等值与否并非评价字幕翻译成败的标准,符合关联原则的译文才是成功的译文。
[关键词] 关联理论;字幕翻译;《鸿门宴》
由李仁港执导,黎明、张涵予、刘亦菲等众多明星联袂主演的古装大片《鸿门宴》,片中重重玄机耐人寻味,充满智谋的精彩对弈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有影迷评价说:“如果说电影也是一盘棋局的话,我相信《鸿门宴》应该是2011年最漂亮的一盘棋。”[1]此片不仅受到国内观众的热捧,当其亮相戛纳市场,也受到海外片方极大关注,成了最热门的预售影片之一。由此可见,这场“中国史上最著名饭局”也备受海外观众瞩目。毋庸置疑,中国电影能博得老外的欢心,其中的字幕翻译功不可没。但若对中文原文与英文翻译进行仔细分析,我们可以发现,由于中英两种语言和文化的差异,所附英文字幕与中文原文也存在一定的 “不忠”和意义损失的现象。但这些损失都能从关联的翻译观中得到合理的解释。
一、关联的翻译观与字幕翻译
Sperber 和 Wilson的学生奥古斯特·格特(Ernest-Gutt)在2001年写就了《翻译与关联》一书,详尽地探析了关联理论在跨语言、跨文化交际——翻译中的运作机制。他认为,成功的翻译必须符合两个条件,一是译文要“与译文读者产生充分的关联”,要取得“最佳的语境效果”;二是译文的表达方式应“让译文读者无需付出不必要的努力”[2]。据此,我们可以从中得到两点启示:一是译者须向译文读者提供译文最佳语境效果;二是译者意图应与读者期待相吻合。[3]
要做到以上提及的两点,译者必须要发挥其聪明才智在两种不同的语言和文化中充当“媒婆”以架设沟通的桥梁。这种“聪明才智”便是译者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其直接体现便是译文对原文的“不忠”和“背叛”、原文意义在译文中的“增益”或“损失”。那么,翻译在何种情况下会造成意义的损失呢?关联理论又是如何解释这种现象的呢?具体到字幕的翻译又是如何表现的呢?
二、字幕翻译损失的关联解释
英国著名的翻译理论家彼得·纽马克(Peter Newmark)就曾说过,翻译中意义的损失不可避免。[4]由于电影字幕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字幕译文就具有“浓缩性”特征。因此,“字幕翻译是一种特殊的语言转化类型:原声口语的浓缩的书面译文”[5]。字幕翻译的浓缩性决定了译文与原文信息的不对称性,而最主要又是表现在信息的不完整性上。因此,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何字幕翻译中意义的损失会比其他种类的翻译要大。
就字幕翻译的损失而言,我们至少从关联的翻译观中得到以下两个方面的启示。一是化暗含信息为明示信息,实现译文的最佳关联。由于中英文化差异迥异,源语的文化中信息无法在译语中体现,为使外国观众易于理解和接受,译者必须将源语中的隐含文化信息予以明示,表现在翻译策略中便是“归化”翻译。而“归化”翻译是以牺牲源语文化为代价的,因而损失不可避免。二是译者意图应与读者期待相吻合。来自不同语言文化的观众由于认知语境和思维习惯不一,他们在表达方式、阅读习惯上也存在不同。这些不同直接决定了他们对语篇(书面和口语)的期待存在差异。以下我们将以电影《鸿门宴》的字幕翻译为例进一步从实践层面验证翻译中意义损失的合理性。
三、《鸿门宴》字幕翻译损失合理性的个案分析
说到翻译中意义的损失,我们必须提到意义的种类。依据英国语言学家利奇对意义的划分,可分为:外延意义(指称意义)、内涵意义、情感意义、风格意义、联想意义、搭配意义和主题意义7种。[6]结合《鸿门宴》中的字幕翻译,我们拟就指称意义、内涵意义、风格意义和情感意义,依据翻译中的关联原则分析字幕翻译中意义的损失及其合理性。
(一)指称意义在字幕翻译中的损失
指称意义也叫“概念意义”,用符号学家的话来说就是符号与所指事物的对应关系。片名“鸿门宴”是指公元前206年在秦朝都城咸阳郊外的鸿门的一次宴会,与会双方是当时抗击秦军的领袖项羽和刘邦。这次宴会被认为是促成项羽失败、刘邦建立汉朝的一起关键事件。而《鸿门宴》的英文译名为“White Vengeance”,意为“白色复仇”。表面看来,这一译名与“鸿门宴”(Hongmen Banquet)在指称上显然有较大差异。其中作为事件发生地点的“洪门”和事件的主题“宴会”在翻译中已损失殆尽。但如细细品味,这一译名更符合翻译中的关联原则,因为无论把“鸿门宴”译成“Hong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