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3集合的交与并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数学湘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docx
1.1.3集合的交与并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数学湘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科目
授课时间节次
--年—月—日(星期——)第—节
指导教师
授课班级、授课课时
授课题目
(包括教材及章节名称)
1.1.3集合的交与并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数学湘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教学内容
本节课选自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数学湘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章节为1.1.3集合的交与并。主要内容包括:
1.集合交的定义、表示方法及其运算性质;
2.集合并的定义、表示方法及其运算性质;
3.集合交并的混合运算及其应用;
4.利用集合交并解决实际问题,培养数学抽象和逻辑推理能力。
核心素养目标分析
本节课围绕集合的交与并,旨在培养学生以下核心素养:
1.数学抽象:通过集合交并与日常生活问题的联系,让学生抽象出数学概念,理解集合交并的内涵及其应用;
2.逻辑推理:运用集合交并的运算性质,培养学生严谨的逻辑思维,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数学建模:结合实际问题,让学生学会建立集合交并模型,体会数学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4.数据分析:通过对集合交并运算的探讨,培养学生分析数据、解决问题的能力;
5.数学运算:熟练掌握集合交并的运算方法,提高学生的数学运算速度和准确性。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集合交与并的定义及运算性质,集合交并与混合运算的应用。
难点:集合交并与混合运算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以及如何运用集合交并解决实际问题。
解决办法及突破策略:
1.采用直观演示、案例分析等方法,帮助学生理解集合交与并的定义及运算性质;
2.设计不同难度的练习题,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掌握集合交并的运算方法,提高运算速度和准确性;
3.结合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集合交并建立数学模型,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组织小组讨论和分享,让学生互相启发,共同突破难点;
5.针对学生在运算过程中容易出错的地方,进行针对性讲解和辅导,帮助学生巩固知识点。
教学资源
1.硬件资源:多媒体教学设备、黑板、粉笔、几何画板;
2.软件资源:湘教版数学教材、教学课件、教学视频;
3.课程平台:学校课程管理系统、在线学习平台;
4.信息化资源:电子白板、教学APP、数学软件;
5.教学手段:讲授、案例分析、小组讨论、互动问答、练习题、课后作业。
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环节(5分钟)
创设情境:以一次学校运动会为例,提出如何表示参加田赛和径赛的学生名单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用集合表示这些名单,并引出集合交与并的概念。
提出问题:如何表示同时参加田赛和径赛的学生?如何表示至少参加一项比赛的学生?
目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新课学习做铺垫。
2.讲授新课(15分钟)
(1)集合交的定义及运算性质
通过运动会的例子,解释集合交的概念,引导学生掌握交集的表示方法(A∩B)。
讲解集合交的运算性质,如交换律、结合律等。
(2)集合并的定义及运算性质
类似地,解释集合并的概念,引导学生掌握并集的表示方法(A∪B)。
讲解集合并的运算性质,如交换律、结合律等。
(3)集合交并与混合运算
结合实例,讲解集合交并与混合运算的规则,如(A∩B)∪C、A∩(B∪C)等。
目标:确保学生理解和掌握集合交并与混合运算的定义及运算性质。
3.巩固练习(10分钟)
设计不同难度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练习题包括:基础题(集合交并与混合运算)、提高题(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互相检查答案,共同解决问题。
目标:巩固学生对集合交并与混合运算的理解和掌握。
4.课堂提问(5分钟)
针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课堂提问。
提问方式:抢答、随机点名等。
目标:检查学生对集合交并与混合运算的掌握程度,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5.创新教学(5分钟)
结合生活实例,让学生运用集合交并解决实际问题。
例如:某商店举行促销活动,购买A类商品可享受8折优惠,购买B类商品可享受9折优惠,同时购买A类和B类商品可享受7折优惠。现有顾客购买了一部分A类商品和一部分B类商品,请用集合交并表示顾客可享受的优惠。
目标:培养学生运用集合交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创新思维。
6.总结与拓展(5分钟)
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集合交并与混合运算的重点知识点。
提出拓展问题:如何利用集合交并解决更复杂的问题?
目标:巩固所学知识,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索的兴趣。
7.课后作业(留课后完成)
布置课后作业,包括基础题和提高题,巩固学生对集合交并与混合运算的理解和掌握。
目标:确保学生通过课后练习,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总计用时:45分钟。通过以上教学过程设计,实现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学生学习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