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课 苏州园林(说课稿)-2024-2025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同步原创说课稿.docx
第19课苏州园林(说课稿)-2024-2025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同步原创说课稿
课题:
科目:
班级:
课时:计划3课时
教师:
单位: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是《苏州园林》,选自2024-2025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本节课将引导学生了解苏州园林的历史背景、艺术特色及其在我国园林艺术中的地位,感受园林之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知识的联系主要体现在: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将之前所学的古典园林建筑知识、古诗文欣赏能力与苏州园林的特点相结合,进一步拓宽对园林艺术的认知。教材中提到的苏州园林的布局、建筑、山水、花木等元素,都与学生已掌握的古典文学和艺术知识密切相关。
二、核心素养目标分析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主要包括审美鉴赏、文化理解和创新思维。通过学习《苏州园林》,学生将提升对传统园林艺术的审美鉴赏能力,理解园林艺术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增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自豪感和传承意识。同时,课程设计鼓励学生发挥创新思维,结合现代审美观念,对苏州园林的设计理念进行思考和探讨,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实践能力。这些目标的实现将有助于学生形成全面的审美观和价值观,提高其综合素质。
三、学情分析
本节课面对的是八年级学生,他们在知识层面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古典文学基础,对古诗文有基本的理解和欣赏能力,但在园林艺术方面的知识相对匮乏。在能力层面,学生具备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但还需提高对文学艺术作品的深度解读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素质方面,学生正处于个性形成和价值观建立的关键时期,对美的追求和审美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一定的探索欲望,但往往缺乏持续深入的探究习惯。
行为习惯方面,学生在日常学习中可能存在注意力不集中、缺乏主动学习意识等问题,这可能会影响到对苏州园林这一课程内容的深入学习和理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主动探索,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生对课程学习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传统艺术的兴趣和认知上。如果学生对园林艺术有较高的兴趣,那么他们将更容易投入学习,反之则可能需要更多的激励和引导。针对这些情况,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将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适合的教学策略,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四、教学资源准备
1.教材:确保每位学生配备《2024-2025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材,以便于学生跟随课程进度自学和复习。
2.辅助材料:准备与苏州园林相关的图片、视频资料,以及园林建筑和景观的详细介绍文档,用于课堂上展示和讲解。
3.教室布置:根据教学需求,布置教室环境,包括设置多媒体展示区、讨论交流区,以及必要的书写工具和参考资料。
五、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新课(5分钟)
目标:引起学生对苏州园林的兴趣,激发其探索欲望。
过程:
-开场提问:“你们知道苏州园林吗?它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
-展示一些关于苏州园林的图片或视频片段,让学生初步感受园林的古典美和艺术魅力。
-简短介绍苏州园林的历史背景和艺术特色,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基础。
2.苏州园林基础知识讲解(10分钟)
目标:让学生了解苏州园林的基本概念、组成部分和艺术特点。
过程:
-讲解苏州园林的定义,包括其主要元素如假山、池水、亭台楼阁等。
-详细介绍苏州园林的布局原则、造景手法和审美特征,使用多媒体资料帮助学生理解。
-通过实例,如拙政园、留园等,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苏州园林的实际应用和艺术价值。
3.苏州园林案例分析(20分钟)
目标: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苏州园林的特性和重要性。
过程:
-选择几个典型的苏州园林案例进行分析,如拙政园、留园、狮子林等。
-详细介绍每个案例的历史背景、设计理念、艺术特色和意义,让学生全面了解苏州园林的多样性。
-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园林对实际生活的影响,以及如何运用园林艺术提升生活品质。
4.学生小组讨论(10分钟)
目标: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苏州园林的特定主题进行深入讨论,如园林布局、建筑风格、植物配置等。
-小组内讨论该主题的特点、创新点以及可能的改进方向。
-每组选出一名代表,准备向全班展示讨论成果。
5.课堂展示与点评(15分钟)
目标: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同时加深全班对苏州园林的认识和理解。
过程:
-各组代表依次上台展示讨论成果,包括主题的特点、创新点及改进方向。
-其他学生和教师对展示内容进行提问和点评,促进互动交流。
-教师总结各组的亮点和不足,并提出进一步的建议和改进方向。
6.课堂小结(5分钟)
目标: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苏州园林的重要性和意义。
过程:
-简要回顾本节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