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小班化教学的内涵与特征.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有效小班化教学的内涵与特征
?
一、有效小班化教学的内涵
?(一)小班化教育的名副其实
?小班化教育是一个现代教育学概念。“小班化教育是指在现代教育价值观念和现代教育理论指导下,在小班额的条件下,运用适应小班额和社会发展要求的教育内容、教育形式、教育方法和教育技术,提高教育服务质量,使学生获得充分教育,提高受教育者发展水平的教育。” 小班化教育不是简单减少班额,而首先是教育观念与教育方式的变革。小班额的班级形态是一种教育组织形式,也是在较小的班额中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方式。教育教学条件的变化,必然会引发教育教学行为的变化。小班化条件下的教育活动会出现以下新情况:一是教育活动在时间和空间上得到重组;二是师生互动频度、强度增强,以及师生关系也可密切;三是教育教学的内容、方式、技术、评价会发生适应性变化。“小班化教育”中的“化”,就是将可能性转化为现实性,,突出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
事物的名称是主体对客体经过一番观察思考以后,给它一个概括性的表述。它是客观事物在人的大脑中的反映以后经过加工的产物。名称与实质两者之间必然存在着某种联系。比如,“小班教学”、“小班化教学”、“小班化教育”这三个名称都与一个实质因素相关,即它们所指称的,是一种班级学生数比较少的教育、教学。
名称与实质在某些情况下不完全相符。一种情况是,人们在观察和思考客观事物的时候,没有把它的主要特征全部包括进去,比如用“小班教学”这一名称来表达“小班化教育”这样一个事物的实质,那么,“小班化教育”的教育观念变革、教育方法变革两个特征都没有概括进去,造成了“大头戴小帽子”的状况。当然,也有相反的“小头戴大帽子”的状况。这都是认识方面的偏差。还有一种情况是,人们在观察和思考客观事物的时候,已经预见到某一事物的主要特征,并且用一个名称正确地把它概况出来了,但是这一事物还没有被充分理解和把握,在现实生活出现偏差。虽然形式上在实施“小班化教育”,但是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上没有转变,其实仍然行“大班化教育”之实,是貌似而不是神似。这不单是认识方面的问题,而主要是实践方面的问题。“不少学校的小班化教育实际上仍然是大班教育与教学,仍然用大班的教学评价方式来看待小班化教学,导致实施小班化教育的教师无所适从,也使小班化教育趋向形式。”
?科学的名实观认为,正确的名称与实质应当是相符的。“小班化教育”中也应该在认识与实践和认识的不断深化,最终达到名符其实。
???? (二)有效小班化教学的内涵
??? 目前教学中存在着这样一个问题,“ 教师很辛苦,学生很痛苦,但是学生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这是教育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我们即使有理想的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科书,而不能转化为有效教学的理念、有效教学的策略或技术,其结果也只能是纸上谈兵。小班化教育正是基于其教育的优势,在有效教学上发挥了明显的作用。
有效教学(efective teaching)的理念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随着20世纪以来科学思潮的影响,以及心理学特别是行为科学的发展,人们才明确地提出,教学也是科学,也就是说,教学不仅有科学的基础,而且还可以用科学的方法来研究。
有效教学的核心问题就是教学的效益。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也就是说,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有效教学”是让学生得到最大的效益的前提下,花最少的时间教最多的内容。教学效益取决于单位时间内学生的学习结果之比。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
有效小班化教学有三个层次。从表层上分析,有效教学是一种教学形态,它兼具了一切“好教学”的外在特征。这种教学对认知的影响是可见的,对人格的影响是可感的,对情感的影响是可以体认的。从教学形态这一层面来看,有效教学呈现出的是的现实形态,可以对其有效与否作出合理的评价、认定。
从中层上分析,有效教学是一种教学思维。它是为逼近“有效”的目标而对教学进行的科学控制与情感调适,是潜藏在“好教学”背后的教学逻辑。这一层次的有效教学集中体现为教师对教学进程的全面干预、自觉调适能力,集中体现为各种教学策略的理性选择和灵活运用,这一层面上的“有效”是能用可测性的工具来评价的。??? 从深层次上分析,有效教学是一种教学理想、境界。所谓“理想”、“境界”就是追求的目标,其存在的意义是为现实教学产生一种推动、牵引、导向作用。这一层面上的有效教学体现着对教学的执着追求和永恒超越,充分显示着教学的开放性和时代性。具备积极倡导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使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追求多元智力发展,强调整合、弹性、参与等特点的教学就是有效教学。
有效教学应是一个动态的转化过程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