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动力学检查标准化及操作规范.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尿动力学检查标准化及操作规范
摘要:2002年国际尿控学会首次发表了有关尿动力学操作规范,该操作规范涵盖了尿动力学的各项检查,如尿流率、充盈期膀胱测压及压力流率测定。并讨论了相关的尿动力学操作规范,测定方法、设备的配置及设定,信号测试、图形认辨、赝象纠正等。尿动力学操作规范通常推荐最认可的技术,但并非是唯一的可能性,只因其得到广泛的承认和应用才作为推荐为操作规范。因此在理解和应用操作规范时需要结合临床和研究的实际需要,才能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尿动力学操作规范。以下将全文介绍国际尿控学会的尿动力学检查操作规范。 关键词:尿动力学 标准化 简介 良好的尿动力学操作规范应包括以下三个基本要素: ① 对相应的检查和测定参数的选择有明确的指证。 ② 数据质量控制和完整的资料作保障的准确测定。 ③ 结果的准确分析和报告。 临床尿动力学检查的目的是再现临床症状的同时,进行准确的测定,以了解产生这些症状的潜在原因,并确定相关的病理生理机制。要达到此目的,在进行尿动力学检查时,应尽可能地确定功能障碍的证据,并了解其临床意义。这样才能作出有临床意义的尿动力学诊断。影像尿动力学可对定量测定作更准确的补充。 除了尿流率外,尿动力学检查不能仅依靠设备自动完成。原因并非是测定方法本身有问题,是目前的设备的局限性。对测定方法,信号处理、定量、记录和解读等方面也缺乏统一的认识。随著国际尿控学会有关尿动力学操作规范的标准化文件出版,预计将还会出现有关自动化的必要技术进展。 尿动力学通过测定相关的生理参数可直接评估下尿路功能。首先应从详尽的病史、体检和标准泌尿外科研究中确定有关尿动力学问题或需要回答的问题。在进行有创的充盈期膀胱测压和压力流率分析之前,排尿日记(反应病人排尿和症状现状)以及反复尿流率检查和残余尿量测定均可提供客观、无创的重要信息,有助于确定可能存在的特殊尿动力学问题。 一. 排尿和症状记录 排尿时间表通常记录每次排尿的时间。而排尿日记还应包括记录期间出现的症状,如尿急、尿痛、尿失禁,以及所用的尿垫数量等。一般建议记录连续两天的排尿日记。 从排尿日记中可以了解到平均每次排尿量和排尿次数;同时标注患者就寝时间,还可确定昼夜尿量和夜尿次数。这类信息可提供患者症状的客观证据,也可为尿动力学检查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如事先了解了患者的膀胱生理容量,检查时不至于过度充盈膀胱。 二. 尿流率 尿流率是无创和经济的检查,故为下尿路功能障碍筛选的不可或缺的一线检查。 尿流率有助于初步了解下尿路储尿排尿期症状的原因。 尿流率检查力求精确,病人应在常态下排尿,检查后应询问病人此次排尿是否如常。尿流率的自动分析资料应经目测确定,赝象必须排除。应将尿流率结果与患者的排尿日记进行比较。尿流率结束后应即可行超声残余尿量测定即完成排尿功能无创评估的全部检查。 (一) 正常尿流率 膀胱出口松弛及逼尿肌正常收缩方可产生正常尿流率。正常尿流率曲线形态为一平滑,对称的高幅度曲线;如出现低平、不对称、或多个尖峰(尿流速波动或间断)即提示存在不正常排尿,但尿流率本身很难发现排尿异常的原因。 假设一松弛的膀胱出口的机械特性是正常的话,这种特性可由尿流控制区内尿道压力和尿道内腔截面积的相关性决定。典型情况下,膀胱压力低于尿道最小开放压时尿道内腔处于关闭状态。而尿道内腔充分开放后并不伴随膀胱压力的明显上升。如膀胱逼尿肌压力正常,而尿道压力较低时,尿流率曲线则表现为以最大尿流率为峰值的钟型正常曲线(图1)。图1: 正常尿流率曲线,以最大尿流率为峰值的钟型曲线,最大尿流率多出现在尿流时间的前三分之一,故钟型的顶部略偏左侧。 正常尿流率曲线为一平滑的曲线,其中无快速变化的波峰,正常情况下,尿流率这种平滑的曲线特征取决于逼尿肌的动力学特性。逼尿肌收缩力的减低或尿道压力的持续增加两者均可引起尿流率的下降,产生持续低平的尿流率曲线。尿道缩窄性梗阻(如尿道狭窄),由于尿道内径减小,产生一低平的曲线。图2:缩窄性尿流率曲线特征。图中虚线部分为尿道狭窄导致尿流率下降的尿流率典型曲线,表现为有明显平台的低平状曲线。 老年人逼尿肌收缩力减弱也可产生类似尿道狭窄的尿流率曲线。逼尿肌收缩功能的改变、腹压的影响和出口状态的变化(如尿道括约肌的间歇活动)将产生更为复杂的尿流率曲线。 尿流率的快速变化可为生理性或物理性因素,如尿道括约肌和盆底肌松弛或收缩、尿道内腔受到机械性压迫、尿道口狭窄或腹压作用等,这些体内因素将引起尿流率的变化。尿流率的快速变化也可为赝象,如尿流在收集器表面的移动、病人排尿时的移动、收集器和尿流之间的干扰均可导致类似的赝象(图3)。图3:尿流或病人的移动,可产生快速波动的尿流率赝象,可影响到最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