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1传染病及其预防 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人教版生物八年级下册.docx
8.1.1传染病及其预防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人教版生物八年级下册
科目
授课时间节次
--年—月—日(星期——)第—节
指导教师
授课班级、授课课时
授课题目
(包括教材及章节名称)
8.1.1传染病及其预防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人教版生物八年级下册
教学内容
8.1.1传染病及其预防,选自2023-2024学年人教版生物八年级下册。本节内容主要包括:传染病的概念、特点及分类;病原体的概念及分类;传染病的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常见传染病的案例介绍。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传染病的危害,掌握预防传染病的基本方法,提高自我保护意识。教学内容紧密联系实际,注重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和健康生活观念。
核心素养目标
学习者分析
1.学生已经掌握了关于生物的基本知识,如细胞的结构与功能、生物的分类等,为本课学习传染病及其预防奠定了基础。
2.八年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好奇心强,对疾病和健康问题有一定兴趣,具备一定的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学生的学习风格多样,有视觉型、听觉型和动手操作型等,需要教师采用多样化的教学策略。
3.学生可能在学习病原体分类、传染病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等方面遇到困难,如对抽象概念的理解、对复杂传播途径的记忆等。此外,如何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提高自我保护意识,也是学生面临的挑战。教师需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提供针对性指导。
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
1.讲授法:通过生动的语言和案例,讲解传染病的概念、特点及分类,加强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
2.讨论法:针对传染病的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思考能力。
3.实验法:设计简单的实验活动,如模拟病毒传播,让学生亲身体验,增强实践操作能力。
教学手段:
1.多媒体设备:运用PPT、视频等展示病原体结构、传染病案例,提高教学直观性。
2.教学软件:利用互动软件,设计传染病知识问答游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网络资源:推荐相关网站和在线课程,方便学生课后拓展学习。
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环节(5分钟)
-创设情境:通过展示近期全球关注的传染病疫情新闻报道,引起学生对传染病问题的关注。
-提出问题:询问学生对传染病的了解,以及他们认为如何有效预防传染病。
2.讲授新课(15分钟)
-传染病概念:讲解传染病的定义,强调其特点是由病原体引起的、具有传染性。
-病原体分类:介绍病毒、细菌、真菌等常见病原体,并通过多媒体展示其结构特点。
-传染病传播途径:讲解空气传播、接触传播、食物传播等常见途径,结合实例进行分析。
-预防措施:介绍接种疫苗、保持个人卫生、隔离病患等预防方法,强调科学防护的重要性。
3.巩固练习(10分钟)
-小组讨论:学生分成小组,讨论以下问题:
1.常见的传染病有哪些?
2.如何针对不同传播途径采取预防措施?
3.传染病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是什么?
-课堂提问:教师随机抽取学生回答问题,检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4.创新互动环节(10分钟)
-角色扮演:学生模拟医生和患者,进行传染病预防的情景剧表演,增强实践操作能力。
-病原体模型制作:学生分组制作病原体模型,加深对病原体结构的理解。
5.核心素养能力拓展(5分钟)
-问题解决:教师提出一个实际问题,如“如何在学校中预防流感传播”,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提出解决方案。
-健康教育:引导学生关注自身健康,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6.总结与反思(5分钟)
-教师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知识,总结传染病及其预防的关键点。
-学生分享学习收获,提出疑问,教师给予解答。
7.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搜集生活中常见的传染病案例,分析其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下节课分享。
总用时:45分钟
注意事项:
1.教学过程中,注意关注学生的反馈,适时调整教学节奏。
2.创新互动环节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他们参与其中。
3.核心素养能力拓展环节,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4.总结与反思环节,教师要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巩固所学知识。
学生学习效果
一、知识掌握
1.学生能够准确地描述传染病的概念、特点及分类,掌握病原体的基本分类和特点。
2.学生了解传染病的传播途径,如空气传播、接触传播等,并能举例说明。
3.学生掌握预防传染病的基本措施,如接种疫苗、保持个人卫生、隔离病患等。
二、技能提升
1.学生通过小组讨论、课堂提问等环节,提高自己的观察、思考、表达和合作能力。
2.学生在角色扮演和病原体模型制作过程中,提升自己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3.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现实生活中传染病的传播和预防问题,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
三、情感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