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1 传染病及其预防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人教版生物八年级下册.docx
8.1.1传染病及其预防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人教版生物八年级下册
主备人
备课成员
教学内容
本章节内容为人教版生物八年级下册8.1.1传染病及其预防。主要包括传染病的概念、分类、传播途径以及预防措施。通过学习,学生将了解传染病的定义、病原体、传播方式,掌握预防传染病的基本方法,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核心素养目标
1.科学探究:培养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探究传染病传播机制。
2.生物观念:形成对传染病的生物学认识,理解病原体、宿主和环境三者之间的关系。
3.健康观念:增强学生预防传染病的意识,学会基本的个人卫生习惯。
4.公共参与:鼓励学生参与社区传染病防控活动,培养社会责任感。
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传染病的基本概念:明确病原体、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的定义。
-传染病的分类:区分呼吸道传染病、消化道传染病、血液传染病和体表传染病。
-预防措施:掌握个人卫生、隔离、消毒、疫苗接种等预防传染病的方法。
2.教学难点
-传染病传播途径的理解:学生需要理解不同传染病的传播途径,如空气传播、飞沫传播、接触传播等,并能举例说明。
-传染病预防措施的实践应用:学生需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情境中,如如何正确洗手、如何选择合适的消毒剂等。
-传染病防控策略的思考:引导学生思考在特定环境下如何制定有效的传染病防控策略,例如在学校、家庭或社区中。
-传染病与人类健康的关系:学生需要理解传染病对人类健康的影响,以及如何通过预防措施减少这种影响。
学具准备
Xxx
课型
新授课
教法学法
讲授法
课时
第一课时
步骤
师生互动设计
二次备课
教学资源准备
1.教材:人教版生物八年级下册教材,确保每位学生人手一册。
2.辅助材料:传染病相关图片、图表、预防措施流程图等。
3.实验器材:模型或实物展示病原体、消毒剂等,用于讲解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
4.教室布置:设置分组讨论区,配备实验操作台,确保学生活动空间。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环节(5分钟)
1.创设情境:展示近期流行的传染病新闻,如流感、新冠病毒等,引发学生对传染病话题的关注。
2.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传染病对我们生活的影响,以及如何预防传染病。
3.学生讨论:分组讨论传染病的基本概念和预防措施,分享各自的观点。
二、讲授新课(20分钟)
1.传染病的基本概念(5分钟)
-讲解病原体、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的定义。
-通过实例说明传染病的基本特征。
2.传染病的分类(5分钟)
-区分呼吸道传染病、消化道传染病、血液传染病和体表传染病。
-展示不同传染病的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
3.预防措施(10分钟)
-讲解个人卫生、隔离、消毒、疫苗接种等预防传染病的方法。
-结合实际案例,说明预防措施的应用。
三、巩固练习(15分钟)
1.传染病知识竞赛(5分钟)
-设计关于传染病的选择题、判断题等,让学生在竞赛中巩固知识。
2.小组讨论(5分钟)
-分组讨论传染病对人类健康的影响,以及如何通过预防措施减少这种影响。
3.实践操作(5分钟)
-学生尝试使用消毒剂,学习正确的洗手方法,加深对预防措施的理解。
四、课堂提问(5分钟)
1.提问环节:教师提问传染病的相关问题,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2.学生回答:学生积极回答问题,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五、师生互动环节(10分钟)
1.教师提问:针对传染病的基本概念、分类和预防措施等方面进行提问。
2.学生回答:学生积极回答问题,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3.教师点评: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鼓励学生继续努力。
六、核心素养拓展(5分钟)
1.传染病与环境保护:引导学生思考传染病与环境污染之间的关系。
2.传染病与公共卫生:讨论如何提高公共卫生水平,预防传染病的发生。
七、总结与作业布置(5分钟)
1.总结: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2.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学生对传染病知识的掌握。
教学过程流程环节如下:
1.导入环节(5分钟)
2.讲授新课(20分钟)
-传染病的基本概念(5分钟)
-传染病的分类(5分钟)
-预防措施(10分钟)
3.巩固练习(15分钟)
4.课堂提问(5分钟)
5.师生互动环节(10分钟)
6.核心素养拓展(5分钟)
7.总结与作业布置(5分钟)
总用时:45分钟
学生学习效果
学生学习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知识掌握
-学生能够准确理解并描述传染病的定义、分类、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
-学生能够区分不同类型的传染病及其特点,如呼吸道传染病、消化道传染病等。
-学生能够识别常见的病原体,了解其生物学特性。
2.能力提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