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氓》《孔雀东南飞(并序)》联读 说课稿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001].docx
《氓》《孔雀东南飞(并序)》联读说课稿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授课内容
授课时数
授课班级
授课人数
授课地点
授课时间
设计意图
本节课旨在通过联读《氓》与《孔雀东南飞(并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古代诗歌的叙事艺术和人物塑造手法,培养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结合高中生的认知水平和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的教学要求,本节课将引导学生关注两篇诗文中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以及作者的抒情技巧,从而提升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学的理解和欣赏。同时,通过对比阅读,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深度解读的兴趣,促进他们在课堂上主动探究和积极讨论。
核心素养目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通过分析《氓》与《孔雀东南飞(并序)》的语言特色,提高学生准确理解和使用古代诗歌语言的能力。
2.思维发展与提升:训练学生通过对比阅读,发展批判性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深入理解诗歌的叙事技巧和人物塑造。
3.文化传承与理解:引导学生感受古代文学的魅力,理解传统文化背景下的道德观念和社会关系,增强文化自信。
4.审美鉴赏与创造:培养学生对古代诗歌的审美感知,激发创造潜能,创作具有个人风格的文学作品。
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对象是高中选择性必修下册的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一定的古代文学基础,能够理解并分析古诗的基本内容。在知识方面,学生已掌握基本的文学常识和古代汉语知识,对诗歌的韵律、意象有所了解,但可能在深入解读诗歌内涵和艺术特色方面存在不足。
在能力方面,学生具备初步的文本分析和评价能力,但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有待加强。他们在独立思考、提出见解方面可能还不够成熟,需要通过引导和激励来提高。
素质方面,学生普遍具有探索新知的好奇心,但可能缺乏持续深入学习的耐心。在行为习惯上,学生可能习惯于被动接受知识,缺乏主动学习和探究的习惯。
针对这些特点,本节课的教学应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主动参与讨论,通过对比阅读等方式,提升他们的审美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同时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资源
1.硬件资源:多媒体教室、投影仪、电脑
2.软件资源:PPT演示文稿
3.课程平台:校园网络教学平台
4.信息化资源:电子版课文、相关背景资料、学术研究文章
5.教学手段:小组讨论、问答互动、课堂展示
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新课(5分钟)
-利用多媒体展示《氓》与《孔雀东南飞(并序)》的诗句,邀请学生朗读并分享初读感受。
-提问:“这两首诗各自描绘了怎样的故事?你们对故事中的人物有什么印象?”
2.讲授新知(20分钟)
-介绍两篇诗文的背景、作者以及文学地位。
-分析《氓》中的叙事手法和人物形象,引导学生关注诗中的比兴手法。
-分析《孔雀东南飞(并序)》中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塑造,重点讨论焦仲卿与刘兰芝的爱情悲剧。
-对比两篇诗文的艺术特色,探讨其不同的叙事风格和情感表达。
3.巩固练习(10分钟)
-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首诗文,讨论其主题思想和艺术亮点。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其他同学进行评价和补充。
-教师点评并总结各组观点,强调重点和难点。
4.课堂小结(5分钟)
-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两篇诗文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
-点评学生的学习表现,鼓励他们在课后进一步阅读和探索。
5.作业布置(5分钟)
-要求学生选择一首诗文,写一篇短文,分析其人物形象或叙事技巧。
-布置课后阅读任务,让学生阅读其他相关古代诗歌,准备下一节课的讨论。
学生学习效果
学生学习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语言建构与运用:学生能够熟练朗读并背诵《氓》与《孔雀东南飞(并序)》两篇诗文,理解其中的韵律和节奏。他们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诗文中的比兴、对偶等修辞手法,并在写作中尝试运用这些手法,提高了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2.思维发展与提升:通过课堂讨论和小组合作,学生能够独立思考并提出自己的见解。他们学会了通过对比分析,深入探讨两篇诗文的人物塑造和叙事技巧,发展了批判性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
3.文化传承与理解:学生对古代文学的兴趣得到了激发,对古代诗歌的审美鉴赏能力有所提升。他们能够理解并尊重传统文化,认识到文学作品在文化传承中的重要作用,增强了对中华文化的自信和自豪感。
4.审美鉴赏与创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能够欣赏到两篇诗文的文学美,还能够通过创作短文,展示自己的审美创造能力。他们能够结合所学,对诗文中的形象和情感进行个性化解读,创作出具有个人风格的作品。
5.知识掌握与应用:学生能够准确把握两篇诗文的主要内容、人物形象和艺术特色,将所学知识应用于课后作业和拓展阅读中。他们在分析问题时,能够结合诗文的背景和时代特点,展现出对知识的深入理解和灵活运用。
6.学习习惯与态度: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