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第八章 煤的液化技术.ppt

发布:2017-11-24约5.79千字共54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八章 煤的液化技术 煤炭液化技术就是将固体的煤炭转化为液体燃料、化工原料和产品的先进洁净煤技术。 煤和石油同是可燃的矿产资源,其主要成分都是碳、氢、氧、氮,但两者在组成和性质上存在很大差别。 煤炭具有H/C比小、氧含量高、分子大、结构复杂的特点。 此外,煤中还含有较多的矿物质和氮、硫等杂质。 因此,煤液化过程实质上就是提高H/C比,破坏大分子和提高纯净度的过程。 煤炭的液化技术又分为直接液化技术和间接液化技术。 煤的直接液化是将固体煤在高温高压下与氢反应,将其降解和加氢从而转化为液体油类的工艺,又称加氢液化。煤直接液化油可生产洁净优质汽油、柴油和航空煤油等。 煤的间接液化是先通过煤气化生产合成气(CO+H2),将煤原有的大分子结构完全破坏,然后通过高活性的催化剂作用下合成油产品。 一、概述 煤的直接液化是煤在适当的温度和压力下,催化加氢裂化(热解、溶剂萃取、非催化液化等)成液体烃类,生成少量气体烃,脱除煤中氮、氧和硫等杂原子的深度转化过程。 典型的工艺过程主要包括原料煤的破碎与干燥、煤浆制备、加氢液化、固液分离、气体净化、液体产物分馏和精制,以及液化残渣气化制取氢气等部分。 一、概述 (1)直接液化过程 煤与石油相似处:主要都是由C、H、O等元素组成;不同的是:煤的H含量和H/C比比石油低,O含量比石油高;煤的化学结构复杂,分子量大,一般5000,而石油约为200,汽油为110; 要把固体煤转化为液体油,就必须采用高温(400oC~470oC)或其它化学方法打碎煤的分子结构,使大分子物质变成小分子物质,同时要从外界供给足够量的H,以提高H/C比。 一、概述 (1)直接液化过程 为了保证系统中有一定的H浓度,使H容易与煤大分子被打碎后的自由基碎片结合,必须有一定的压力。目前的液化工艺一般压力为5MPa~30MPa。 为了加速煤的裂解加氢反应,提高液化效率,系统中需要加溶剂和催化剂。 一、概述 (1)直接液化过程 该工艺是把煤先磨成粉,再和自身产生的部分液化油(循环溶剂)配成煤浆,在高温(450oC)和高压(20~30MPa)下直接加氢,获得液化油,然后再经过提质加工,得到汽油、柴油等产品。1吨无水无灰煤可产500~600kg油,加上制氢用煤,约3~4吨原料煤可产1吨成品油。其工艺过程如下图所示。 (2)煤直接液化关键因素 直接液化的原料煤 煤的液化性能主要取决于煤的分子结构、组成和岩相组分含量,并且与煤灰成分(煤中矿物质组成)有关。 适宜液化的煤一般是:(1)年轻烟煤和年老褐煤;(2)挥发分大于37%(无水无灰基),灰分小于10%(干燥基);(3)氢含量大于5%,碳含量82%~85%,H/C比越高越好,O含量越低越好;(4)芳香度小于0.7;(5)活性组分大于80%;(6)矿物质中富含硫化铁。褐煤比烟煤活性高,但氧含量高,液化过程中用氢量多。 直接液化的原料煤 总的来说,H/C比高,挥发分高,灰分低,镜质组和壳质组含量高的煤有利于液化。 良好液化性能的煤种不仅可以得到高的转化率,使反应在温和的条件下进行,并且可以降低操作成本。低变质程度的煤极易液化。 直接液化的溶剂 在煤液化过程中,溶剂起着溶解煤、溶解气相氢向煤或催化剂表面扩散、供氢或传递氢、防止煤热解的自由基碎片缩聚等作用。 煤的直接液化必须有溶剂存在,这也是与加氢热解的根本区别。 直接液化的溶剂 通常认为在煤的直接液化过程中,溶剂能起到如下作用: 将煤与溶剂制成浆液的形式便于工艺过程的输送。同时溶剂可以有效地分散煤粒、催化剂和液化反应生成的热产物,有利于改善多相催化液化反应体系的动力学过程。 依靠溶剂能力使煤颗粒发生溶胀和软化,使其有机质中的键发生断裂。 直接液化的溶剂 溶解部分氢气,作为反应体系中活性氢的传递介质;或者通过供氢溶剂的脱氢反应过程,可以提供煤液化需要的活性氢原子。 在有催化剂时,促使催化剂分散和萃取出在催化剂表面上强吸附的毒物。 在煤液化工艺中,通常采用煤直接液化后的重质油作为溶剂,且循环使用,因此又称为循环溶剂。 催化剂 选用合适的催化剂对煤的直接液化至关重要,一直是技术开发的热点之一,也是控制工艺成本的重要因素。 催化剂的作用机理,有两种观点:(1)催化剂的作用是吸附气体中的氢分子,并将其活化成为易被煤的自由基团接受的活性氢;(2)催化剂是使煤中的桥键断裂和芳环加氢的活性提高,或是使溶剂加氢生成可向煤转移氢的供氢体等。 催化剂 按煤直接液化所使用的催化剂的成本和使用方法分为:廉价可弃型和高价可再生型两种。 廉价可弃型催化剂由于价格便宜,在直接液化过程中与煤一起进入反应系统,并随反应产物排出。这类催化剂包括:黄铁矿(FeS2)、高炉飞灰(Fe2O3)等 高价可再生型催化剂的催化活性一般好于廉价可弃型催化剂,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