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第三章肌学讲课.ppt

发布:2017-05-08约2.67万字共21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 二、咀嚼肌 (一)咬肌 (上提) (二) 颞肌 (下颌骨上提,后部使向后) (三)翼内肌 (上、前) (四) 翼外肌 (对侧移动) 翼内肌 翼外肌 咬肌 颞肌 * 第五节 上肢肌 一、上肢带肌 (一) 三角肌 作用:外展肩关节,前部肌束使肩关节屈和旋内,后部肌束使肩关节伸和旋外。 冈上肌 肩胛冈 冈下肌 大圆肌 小圆肌 背阔肌 三角肌 肩胛下肌 * (一)前群 二、臂肌 1.肱二头肌 作用:屈肘关节;当前臂在旋前位时,能使其旋后。 肌皮神经支配 (二)后群 肱三头肌 作用:伸肘关节,长头还可使肩关节后伸和内收。 桡神经支配 喙突 肱二头肌短头 肱肌 喙肱肌 肱三头肌外侧头 肱三头肌内侧头 肱二头肌长头 肱二头肌 肱三头肌长头 * 第四节 躯 干 肌 躯干肌可分为背肌、胸肌、膈、腹肌和会阴肌。会阴肌(包括盆肌)在生殖系统中描述。 一、背 肌 (一)背浅肌 背浅肌分为两层,均起自脊柱的不同部位,止于上肢带骨或自由上肢骨。浅层有斜方肌和背阔肌,浅层深面有肩胛提肌和菱形肌(图3-16)。 图3-16 背肌1.斜方肌trapezius 位于项部和背上部的浅层,为三角形的扁肌,左右两侧合在一起呈斜方形,故而得名。该肌起自上项线、枕外隆凸、项韧带、第7颈椎和全部胸椎的棘突,上部的肌束斜向外下方,中部的平行向外,下部的斜向外上方,止于锁骨的外侧1/3部分、肩峰和肩胛冈。作用:使肩胛骨向脊柱靠拢,上部肌束可上提肩胛骨,下部肌束使肩胛骨下降。如果肩胛骨固定,一侧肌收缩使颈向同侧屈、脸转向对侧,两侧同时收缩可使头后仰。该肌瘫痪时,产生“塌肩”。 2.背阔肌 latissimus dorsi 为全身最大的扁肌,位于背的下半部及胸的后外侧,以腱膜起自下6个胸椎的棘突、全部腰椎的棘突、骶正中嵴及髂嵴后部等处,肌束向外上方集中,经肱骨的内侧至其前方,以扁腱止于肱骨小结节嵴。作用:使肱骨内收、旋内和后伸。当上肢上举固定时,可引体向上。 临床上常利用背阔肌制作成肌皮瓣或肌瓣修复大面积缺损,或用于心肌成形术,此时不会对正常功能产生严重影响。   3.肩胛提肌levator scapulae  项部两侧、斜方肌的深面,起自上4个颈椎的横突,止于肩胛骨的上角。作用:上提肩胛骨,并使肩胛骨下角转向内,如肩胛骨固定,可使颈向同侧屈曲。 4.菱形肌rhomboideus  位于斜方肌的深面,为菱形的扁肌,起自第6、7颈椎和第1~4胸椎的棘突,纤维行向下外,止于肩胛骨的内侧缘。作用:牵引肩胛骨向内上并向脊柱靠拢。 * (二)背深肌 背深肌在脊柱两侧排列,分为长肌和短肌。长肌位置较浅,主要有竖脊肌和夹肌;短肌位于深部,种类较多而复杂,有枕下肌、棘间肌、横突间肌、肋提肌等。它们都是从肌节演变而来,短肌仍保留明显的分节特征,长肌是肌节在不同程度上融合后形成的。背深部的长、短肌对维持人体直立姿势起重要作用,短肌还与脊柱的韧带一起保持各椎骨之间的稳固连接(图3-16)。 1.竖脊肌 (骶棘肌)erector spinae 为背肌中最长、最大的肌,纵列于躯干的背面、脊柱两侧的沟内,起自骶骨背面和髂嵴的后部,向上分出三群肌束,沿途止于椎骨和肋骨,向上可到达颞骨乳突。作用:使脊柱后伸和仰头,一侧收缩使脊柱侧屈。 2.夹肌splenius 位于斜方肌、菱形肌的深面,起自项韧带下部、第7颈椎棘突和上部胸椎,向上外止于颞骨乳突和第1~3颈椎横突。作用:此肌如单侧收缩,使头转向同侧,两侧收缩,使头后仰。 * 二、胸 肌 胸肌可分为两群,一群为胸上肢肌,位于胸壁的前面及侧面浅层,为阔肌,止于上肢带骨或肱骨;一群为胸固有肌,参与胸壁的构成,仍保持着节段性。 (一)胸上肢肌 1.胸大肌pectoralis major 位置表浅,宽而厚,呈扇形,覆盖胸廓前壁的大部,起自锁骨的内侧半、胸骨和第1~6肋软骨等处,各部肌束聚合向外,以扁腱止于肱骨大结节嵴(图3-18)。作用:使肩关节内收、旋内和前屈。如上肢固定,可上提躯干,与背阔肌一起完成引体向上的动作,也可提肋助吸气。 图3-18 胸肌 2.胸小肌pectoralis minor 位于胸大肌深面,呈三角形,起自第3~5肋骨,止于肩胛骨的喙突。作用:拉肩胛骨向前下方。当肩胛骨固定时,可上提肋以助吸气。 3.前锯肌serratus anterior 为宽大的扁肌,位于胸廓侧壁,以数个肌齿起自上8个或9个肋骨,肌束斜向后上内,经肩胛骨的前方,止于肩胛骨内侧缘和下角(图3-19)。作用:拉肩胛骨向前和紧贴胸廓,下部肌束使肩胛骨下角旋外,助臂上举,当肩胛骨固定时,可上提肋骨助深吸气。若此肌瘫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