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解剖学-(运动系统)第三章 肌学-2.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 2.深层 也有5块肌(图3-30),从上外向下内依次为: (1)旋后肌supinator位置较深,起自尺骨近侧,肌纤维斜向下外并向前包绕桡骨,止于桡骨上1/3的前面。作用为使前臂旋后。 其余4肌皆起自桡、尺骨和骨间膜的背面。 (2)拇长展肌abductor pollicis longus 止于第1掌骨底。 (3)拇短伸肌extensor pollicis brevis 止于拇指近节指骨底。 (4)拇长伸肌extensor p11icis longus:止于拇指远节指骨底。 (5)示指伸肌extensor indicis:止于示指的指背腱膜。以上各肌的作用同其名。 * 四、手 肌 手的固有肌位于手的掌侧,全是短小的肌肉,其作用为运动手指。人类手指灵巧,除可做屈、伸、收、展的动作外,还有对掌运动;为了完成这些运动,也配布了相应的肌。手肌分为外侧、中间和内侧三群(图3-31)。 (一)外侧群 外侧群较为发达,在手掌拇指侧形成一隆起,称鱼际thenar,有4块肌,分浅、深两层排列。 1.拇短展肌abductor p11icis brevis 位于浅层外侧。 2.拇短屈肌flexor po11icis brevis 位于浅层内侧。 3.拇对掌肌opponens pollicis 位于拇短展肌的深面。 4.拇收肌adductor po11icis 位于拇对掌肌的内侧。 上述4肌作用可使拇指作展、屈、对掌和收等动作。 (二)内侧群 在手掌小指侧,形成一隆起称小鱼际hypothenar,有3块肌,也分浅、深两层排列。 1.小指展肌abductor digiti minimi 位于浅层内侧。 2.小指短屈肌flexor digiti minimi brevis 位于浅层外侧。 3.小指对掌肌opponens digiti minimi 位于上述两肌深面。 上述3肌分别使小指作外展、屈和对掌等动作。 (三)中间群 位于掌心,包括蚓状肌和骨间肌。 1.蚓状肌1umbricales 为4条细束状小肌,起自指深屈肌腱桡侧,经掌指关节桡侧至第2~5指的背面,止于指背腱膜(图3-31、32)。作用为屈掌指关节、伸指骨间关节。 图3-31 手肌(浅层) 2.骨间掌侧肌palmar interossei 3块,位于2~5掌骨间隙内,起自掌骨,分别经第2指的尺侧,第4~5指的桡侧,止于第2、4、5指的指背腱膜(图3-32、33)。作用为使第2、4、5指向中指靠拢(内收)。 图3-32 屈肌腱和指背腱膜图3-33 骨间肌骨间背侧肌dorsal interossei 4块,位于4个掌骨间隙的背侧,各有两头起自相邻骨面,止于第2指的桡侧、第3指的桡侧及尺侧、第4指尺侧的指背腱膜。作用:以中指为中心能展第2、3、4指。 由于骨间肌也绕至第2~5指背面,止于指背腱膜,故能协同蚓状肌屈掌指关节、伸指骨间关节。 来自前臂的长肌(外部肌)完成手和手指的用力运动,而手的内部肌主要完成手的精细的技巧性动作。长肌、短肌共同作用,使手能执行一系列的重要功能,如抓、捏、握持、夹、提等。 * 五、上肢的局部记载 (一)腋窝 腋窝axillary fossa 位于臂上部内侧和胸外侧壁之间的锥形空隙,有顶、底和前、后、内侧及外侧四个壁。前壁为胸大、小肌;后壁为肩胛下肌、大圆肌、背阔肌和肩胛骨;内侧壁为上部胸壁和前锯肌;外侧壁为喙肱肌、肱二头肌短头和肱骨。顶即上口,由锁骨、肩胛骨的上缘和第1肋围成的三角形间隙,由颈部通向上肢的腋动、静脉和臂丛等即经腋窝上口进入腋窝。底由腋筋膜和皮肤构成。此外,窝内还有大量的脂肪及淋巴结、淋巴管等。 * (二)三角胸肌间沟 三角胸肌间沟 deltopectoral groove在胸大肌和三角肌的锁骨起端之间,为一狭窄的裂隙,有头静脉穿过。 * (三)三边孔和四边孔 三边孔trilateral foramen(三边间隙)和四边孔quadrilateral foramen(四边间隙)是位于肩胛下肌、大圆肌、肱三头肌长头和肱骨上端之间的两个间隙。肱三头肌长头内侧的间隙为三边孔,有旋肩胛动脉通过;外侧的间隙称四边孔,有旋肱后动脉及腋神经通过。 * (四)肘窝 肘窝cubital fossa位于肘关节前面,为三角形凹窝。外侧界为肱桡肌,内侧界为旋前圆肌,上界为肱骨内、外上髁之间的连线。窝内主要结构自外向内有肱二头肌腱、肱动脉及其分支、正中神经。 * (五)腕管 腕管carpal canal 位于腕掌侧,由屈肌支持带即腕横韧带和腕骨沟围成。管内有手指浅、深屈肌腱、拇长屈肌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