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篇血液系统疾病.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六篇 血液系统疾病
第一章 总 论
【教学目标】
1、熟悉血细胞的生成和造血功能。
2、掌握血液系统疾病的诊断与治疗原则。
【教学重点】
血液系统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教学难点】
再生障碍贫血的发病机制
【教学方法及教学准备】
精讲点拨法,指导阅读法,备血细胞生成挂图。
【教学内容】
血液系统疾病是指原发(如白血病)或主要累及(如缺铁性贫血)血液和造血组织及器官的疾病。
一、血细胞的生成和造血
各种血细胞均来源于造血干细胞 分化 红系、粒、单系、巨核系、嗜酸系祖细胞和T淋巴系、B淋巴系祖细胞等 发育 成为各系统前体细胞→原始、幼稚和成熟阶段 直到 各种成熟血细胞。
(一)造血器官
1、胚胎期造血:胚胎2周(卵黄囊),胚胎第2个月开始(肝脏),胚胎第4、5月(骨髓),维持终生造血。
2、出生后造血:出生后~5岁红骨髓,5~18岁黄骨髓,18岁以后脊椎、扁骨造血为主,以及淋巴系统(胸腺、淋巴结、脾)参与造血。
(二)造血微环境和造血调控
1、造血微环境:是造血细胞赖以生存的场所(包括微血管、末稍神经、成纤维细胞、脂肪细胞、基质等)。
2、造血调控:如促进造血的正调控因子(红细胞生成素、粒系集落刺激因子、血小板生成素、白细胞介素等)。以及抑制造血的负调控因子(干扰素、前列腺素E和乳酸铁蛋白等)。
二、血液系统疾病的分类
(一)造血干细胞疾病:如再障、骨髓增生性疾病、白血病等。
(二)红细胞疾病:如各类贫血、红细胞增多症等。
(三)粒细胞疾病:如白细胞减少症、粒细胞缺乏症等。
(四)淋巴、组织细胞疾病:如淋巴瘤、恶性组织细胞病等。
(五)出血性及血栓性疾病:如ITP、血管性紫癜等。
三、血液系统疾病的诊断
(一)病史:生活史、既往史、服药史及职业接触史、家族史。
(二)临床表现:症状(贫血、出血、感染)与体征(肝、脾、淋巴结肿大)。
(三)实验室检查:是血液病诊断不可缺少的资料。
1、常用实验:血常规、骨髓检查、止血与血栓检查。
2、现代实验:流式细胞术,造血祖细胞培养,造血调控因子检测,染色体检查,分子生物学技术及基因芯片技术等。
3、其他检查:淋巴结病检、影像学等。
四、血液系统疾病的治疗
(一)病因治疗:明确病因,脱离致病因素,至关重要。
(二)保持正常血液成份及其功能的药物与方法
1、补充造血原料:如补铁剂、叶酸、VitB12、VitK。
2、刺激骨髓造血:如雄激素。
3、造血生长因子:如促红细胞生成素,粒系集落刺激因子等。
4、切脾:可减少血细胞的破坏与阻留,从而延长血细胞寿命。
5、成分输血及抗感染药物应用:如输红细胞、血小板等。
(三)去除异常血液成分和抑制异常功能的药物与方法
1、化疗:联合使用作用于不同细胞周期的化学药物杀灭病变细胞,但对正常细胞也有伤害。
2、放疗:利用r射线、x射线等杀灭白血病及淋巴瘤细胞。
3、诱导分化治疗:全反式维甲酸、三氧化二砷对急性早幼粒白血病有肯定疗效。诱导早幼粒细胞凋亡或使其诱导分化成正常成熟的粒细胞。
4、治疗性血液成分单采:通过专用设备,选择性地去除血液中某一成分,如用细胞去除术治疗骨髓增殖性疾病、白血病等。
5、免疫抑制剂:如糖皮质激素、环孢素、抗淋巴细胞球蛋白等,可减少具有异常功能的淋巴细胞数量,抑制其异常功能。
6、抗凝及溶栓治疗:如DIC时用肝素,血小板过多时用双嘧达,血栓形成时用尿激酶等。
(四)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
通过预处理,最大限度的清除异常的肿瘤细胞,然后植入健康的造血干细胞,使之重建造血与免疫系统,称之HSCT。
【课后小结】
【布置作业与预习】第二章 贫 血
【教学目标】
1、熟悉贫血病因与分类及临床表现与治疗。
2、掌握缺铁性贫血、再障的诊断与治疗。
【教学重点】
缺铁性贫血诊断与治疗
【教学难点】
其它几种贫血及鉴别诊断
【教学方法及教学准备】
精讲点拨法,案例分析法,备挂图与资料。
【教学内容】
第一节 贫血概述
贫血是指人体外周血单位容积内Hb、RBC及(或)HCT低于正常值的下限,临床上常以Hb浓度来代替(低于同年龄、同地区正常值下限)。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
(一)红细胞生成不足或减少
1、骨髓衰竭:如再障(造血干细胞自我更新能力缺陷)。
2、无效造血:如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先天性红细胞生成异常性贫血。
3、骨髓受抑:如放射或化学治疗。
4、骨髓浸润:如血液恶性肿瘤,骨髓纤维化。
5、造血刺激因子减少:如慢性肾功能衰竭。
6、造血微环境异常:如再障骨髓基质萎缩、脂肪化等。
7、造血物质缺乏:如铁、叶酸、维生素B12。
(二)红细胞破坏过多(即溶血性贫血)
1、红细胞内在缺陷:包括RBC膜、代谢酶类和Hb异常或缺陷所致寿命缩短(如遗传性球形RBC↑症,PNH,G-6PD缺乏)。
2、红细胞外在因素(即RBC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