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01版11版的比较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01版与11版的比较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01版与11版的比较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01版与11版的比较.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01版与11版的比较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简称为01版,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修改稿)简称为11版。2011年版与2001年版相比,数学课程标准从基本理念、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到实施建议都更加准确、规范、明了和全面。
体例与结构变化
1.1 结构变化
2001年版分四个部分:前言、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和课程实施建议。
2011年版把其中的“内容标准”改为“课程内容”。前言部分由原来的基本理念和设计思路,改为课程基本性质、课程基本理念和课程设计思路三部分。
2011年版增加了附录,将课程目标中的“术语解释”和课程内容及实施建议中的实例统一放在附录中,分别成为附录1和附录2。对实例进行统一编号,便于查找和使用。
1.2 前言变化
在“前言”部分除修改了对数学的意义与价值、数学教育的功能、数学课程的基本理念以及数学课程设计思路的表述外,还增加了“数学课程的性质”。
整合3个学段的实施建议,统一撰写了教学建议、评价建议和教材编写建议,并增加了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建议。
1.3 实例变化
以典型案例为载体,揣摩课程内容标准的变化特点,进一步明确各个领域的核心目标和课程教学要求。对大部分实例不仅仅呈现了实例要求本身,而且提出了实例的设计思路及教学过程建议,有利于教师理解课程内容、体会数学思想、实施教学。
与实验稿相比,修订后的课标一大亮点是增加了大量丰富而典型的案例。借助这些典型案例,我们可以很好地把握课程内容的变化,进一步明确各个领域的核心目标。在初中数学日常教学活动中,可以直接借用这些案例。
1.4 实施建议变化
实施建议(教学建议、评价建议、教材编写建议、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由原来按学段表述,改为三个学段整体表述,避免不必要的重复,减少了《标准》正文的篇幅。
理念变化
2.1 数学观变化
2001年版: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数学作为一种普遍适用的技术,有助于人们收集、整理、描述信息,建立数学模型,进而解决问题,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
2011年版: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数学作为对于客观现象抽象概括而逐渐形成的科学语言与工具。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
2.2 数学课程的性质的变化
数学课程的基本理念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要注意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整合,注重实效。要充分考虑信息技术对数学学习内容和方式的影响,开发并向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四个领域名称的变化
核心概念
1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