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心肌的生理特性.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三节 心肌细胞的生理特性;(一)心肌的自动节律性;1.心脏的起搏点;潜在起搏点(异位起搏点):一方面是种安全因素,即在异常情况下,如窦房结功能降低,或窦房结的兴奋下传受阻(传导阻滞),此时潜在起搏点则可作为备用起搏点以较低的频率维持心脏的兴奋和搏动,故具有重要的生理意义;
另一方面,它也是一种潜在的危险因素,当潜在起搏点的自律性增高并超过窦房结时,可引起心律失常,是临床心律失常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
当潜在起搏点控制部分或整个心脏的活动时,就成为异位起搏点。;2.窦房结对潜在起搏点的控制; 抢先占领(capture):也称夺获。;超速抑制;
;⑴最大舒张电位与阈电位之间的差距; ②阈电位水平
阈电位水平
下移 上移
↓ ↓
最大舒张电位到阈电位
距离近 距离远
↓ ↓
自动去极化达到阈电位
时间短 时间长
↓ ↓
自律性高 自律性低;儿茶酚胺可加速窦房结细胞4期自动去极化速度,提高自律性,使心率 。 ;(二)心肌的兴奋性(excitability);心脏各部分心肌细胞的兴奋性不同:
快慢;浦肯野细胞的兴奋性最高,心房肌和心室肌次之;房室结最低。
心肌细胞的兴奋包括两个过程。
①从静息电位去极化达到阈电位;
②激活Na+通道(快反应细胞)或Ca2+通道(慢反应细胞)从而产生0期去极化,产生动作电位。
凡能影响这两个过程的因素,都可影响心肌的兴奋性。;心室肌兴奋性的周期性变化;1兴奋性的周期性变化;2、影响兴奋性的因素
(1)静息电位或最大复极电位的水平
(2)阈电位的水平
(3)引起0期去极化的离子通道性状;⑴静息电位或最大复极电位的水平;⑵阈电位的水平;⑶ 0期去极化离子通道的状态;完全备用 → 失 活 → 刚复活 → 渐复活 → 基本备用
‖ ‖ ‖ ‖ ‖
产生AP 绝对不应期 局部反应期 相对不应期 超常期
‖ ‖ ‖ ‖
兴奋性正常 兴奋性=0 兴奋性低 兴奋性高
; 心肌兴奋时兴奋性变化的主要特点是有效不应期特别长(平均250ms),相当于心肌整个收缩期和舒张早期。
它是骨骼肌与神经纤维有效不应期的100倍和200倍。
这一特性是保证心肌能收缩和舒张交替进行,不出现强直收缩的生理学基础。
有效不应期的长短主要取决于2期(平台期)。;3、兴奋性的周期性变化与收缩活动的关系;心室肌细胞的动作电位、机械收缩曲线与兴奋性变化的关系 ;期前兴奋也存在有效不应期。当紧接在期前收缩后的一次窦房结的兴奋传至心室时,常恰好落在期前兴奋的有效不应期内,因而不能引起心室肌和心房肌的兴奋,要等再次窦房结兴奋传来时才发生兴奋和收缩。故在一次期前收缩之后,常伴有一段较长的心室舒张期。;;(三)传导性;; 传导特点:;1) 细胞直径
直径粗大→胞内电阻小→传导速度快
直径细小→胞内电阻大→传导速度慢
2) 缝隙连接的数量和功能状态;(2)生理因素;;膜电位负值低于-55mV时,膜对任何刺激不会发生反应,即Na+通道已失活; (3)邻旁部位细胞膜的兴奋性
心肌细胞的兴奋传导是沿着细胞膜的兴奋扩散的过程,只有邻近未兴奋部位膜的兴奋性正常,兴奋才能正常地传导通过。 ;二、心肌细胞的机械特性——收缩性;2不发生强直收缩 ;3对细胞外Ca2+的依赖性;决定和影响心肌自律性的因素
4期自动去极速率
最大舒张电位与阈电位差距
影响心肌兴奋性的因素
静息电位与阈电位差距
Na+通道的状态
影响心肌传导性的因素
0期去极化的速度和幅度
邻近未兴奋细胞膜的兴奋性
心肌收缩的特点
同步收缩
不发生强直收缩
对细胞外Ca2+的依赖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