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相的变化(教学设计)-科学四年级下册人教鄂教版.docx
4月相的变化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表
学科授课年级学校教师姓名
章节名称
4月相的变化
计划学时
教学目标
(1)学生能够理解月相变化的概念,准确描述一个月内月相变化的规律。
(2)学生能够运用观察、排序、装订成册等方式探究月相变化规律,正确处理与月相相关的图片信息,并能根据探究情况进行反思调整。
(3)学生对月相变化规律产生好奇并保持探索兴趣,积极参与课堂讨论,乐于接受他人观点并改进自己的认识。
教学重点
(1)理解一个月内月相变化具有一定规律这一科学概念。
(2)掌握通过多种方式(如观察、排序、装订成册等)发现并描述月相变化规律的探究方法。
教学难点
(1)理解和描述月相变化的规律。
(2)通过观察和操作活动,如给月相图片排序和制作动画册,发现并直观感受月相的周期性变化。
教学准备
(1)月相变化的视频资料,包括《日历》、《区分不同的月相》、《月相的变化》、《双星伴月》、《木星合月》等视频。
(2)月相变化的图片资料,包括新月、娥眉月、上弦月、盈凸月、残月等不同月相的图片。
(3)月相变化规律歌的音频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首先,教师提出一些关于中国传统节日的日期问题,例如“春节(农历正月初一)和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分别是什么时候?”接着询问,“10月1日是哪个节日呢?”。然后引导学生思考不同计时方式之间的差异,并提出问题:“农历是如何制定的?”播放视频《日历》来解释阴历和阳历的不同,并介绍农历结合了两种历法的特点。
学生活动:学生们根据自己的经验和知识回答问题。(生:春节在农历的正月初一,元宵节在正月十五,国庆节是10月1日。这些日期有的按月亮的变化周期算,有的按太阳的位置来决定。)
设计意图:通过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例子引起学生的兴趣,让学生逐步认识到农历与月相变化之间的联系。
二、新知探究
(1)聚焦:月相变化规律
教师活动:详细讲解什么是月相及其形成原因。“尽管月亮的形状会随着时间而变化,但这些变化遵循一定规律,大约每29.53天循环一次。”展示各种月相的图片,包括朔月、蛾眉月、上弦月、盈凸月、满月、亏凸月、残月等,说明每个阶段的具体特征。(生:原来每个月亮的形状都有专门的名字!)为了加深理解,播放教育视频《区分不同的月相》。
学生活动:观察并辨认显示的不同月相图像,尝试辨别自己在现实生活中见过的月相。(生:我记得我看到过像香蕉一样的弯弯的月亮,那是哪个呢?)
(2)探索:一个月内的月相变化
教师活动:进一步解释每个特定月相出现的时间及特点。新月/朔月:“在农历每月初一时发生……”(生:所以这时候看不到月亮)娥眉月:“两天后开始可见的小弯月……”(生:我知道了!这就是傍晚能看到的那个小小的弯钩)
详细描述从上弦月到下弦月这一过程中的月相状态变化,强调每种形态的特点及其在天空中的具体位置。展示两个月份不同时间段内的月相图,帮助学生分辨哪些属于前半月周期,哪些属于后半月周期。之后再次通过短片《月相的变化》进行复习。
学生活动:听讲并记录重点,在笔记本上绘制简要草图以帮助记忆;参与讨论分享自己的观察结果。(生:前半月应该是从新月到满月的变化吧?)
三、实践操作——给月相排序
教师活动:分发印有多种月相图形的小卡片给每位同学。“现在你们需要按照月亮由新变圆再变回新的顺序对这些图片进行排列,谁先完成任务就有奖励哦!”提供几个检查答案正确与否的标准,如“新月应该排在第一位”,“满月位于中间”等。
学生活动:小组合作完成月相卡牌排序任务,过程中积极交流调整方案直至一致认可的最佳排序。(生A:那么这是一张满月的照片吗?生B:应该是吧,我们把它放在中间试试看。)排完序后将成果粘贴于纸上或用订书机固定起来制成小册子。
四、研讨环节
教师活动:组织全班讨论刚才所学的知识点。“谁能总结一下,在一个月的时间里,月相是如何变化的?”强调关键点——从新月到满月再到新月的循环。使用幻灯片辅助说明,并引入一首简洁易懂的“月相变化歌”。
学生活动:轮流发言概括所学知识,同时听取他人的观点来补充和完善自己的认知结构。(生C:上半个月亮越来越圆,下半月又逐渐变细,我觉得这个过程就像自然的呼吸一样有序。)
五、拓展延伸
教师活动:建议学生利用晚上的时间观察夜空中的月亮及其周边恒星的位置关系,了解古人如何通过星座追踪月球运动轨迹。推荐一些天文观测应用软件供使用;同时提醒安全事项以及选择合适地点的重要性。
学生活动: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提问更多细节,计划未来几天外出观星之旅;考虑邀请家人朋友一起参加活动增进亲子关系。
六、课堂练习
教师活动:布置几道关于指定日期对应的月相类型的选择题或者连线配对题作为检验学习效果的方式之一。
学生活动:独立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