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际问题与二元一次方程组3教案.docx
实际问题与二元一次方程组3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生能够准确找出实际问题中的等量关系,列出二元一次方程组并求解。
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数学建模思想。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对实际问题的分析与解决,经历问题情境建立模型求解解释与应用的过程,体会方程组是刻画现实世界中含有多个未知数的问题的有效数学模型。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以及合作交流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水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精神,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和科学价值。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学会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找出等量关系,列出二元一次方程组并求解。
掌握用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步骤和方法。
2.教学难点
能够正确分析实际问题中的等量关系,尤其是一些隐含的等量关系。
如何引导学生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建立恰当的二元一次方程组模型。
三、教学方法
1.讲授法:通过清晰、准确的讲解,向学生传授本节课的重点知识和解题方法。
2.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学生积极交流、合作探究,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思维能力。
3.练习法:安排适量的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让学生通过练习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解题能力。
四、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5分钟)
1.复习回顾
提问学生:什么是二元一次方程组?如何求解二元一次方程组?
请学生解方程组:\(\begin{cases}2x+y=5\\xy=1\end{cases}\)
请一位同学上台板演,其他同学在练习本上完成,教师巡视并及时纠正学生出现的问题。
2.情境导入
展示多媒体课件,呈现如下问题情境:
某蔬菜公司收购到某种蔬菜140吨,准备加工后上市销售。该公司的加工能力是:每天可以精加工6吨或者粗加工16吨。现计划用15天完成加工任务,该公司应安排几天粗加工,几天精加工,才能按期完成任务?如果每吨蔬菜粗加工后的利润为1000元,精加工后为2000元,那么该公司出售这些加工后的蔬菜共可获利多少元?
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能从这个问题中获取哪些信息?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
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引入本节课的课题实际问题与二元一次方程组3。
(二)探究新知(20分钟)
1.分析问题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仔细阅读题目,找出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
引导学生分析题目中的数量关系:
已知条件:蔬菜总吨数为140吨,加工天数为15天,精加工能力为每天6吨,粗加工能力为每天16吨,每吨蔬菜粗加工利润为1000元,精加工利润为2000元。
所求问题:安排粗加工和精加工的天数,以及出售这些加工后的蔬菜共可获利多少元。
设未知数:
设应安排\(x\)天精加工,\(y\)天粗加工。
2.找出等量关系
引导学生从题目中寻找等量关系:
加工天数的等量关系:精加工天数+粗加工天数=15天,即\(x+y=15\)。
加工蔬菜吨数的等量关系:精加工蔬菜吨数+粗加工蔬菜吨数=140吨,因为精加工蔬菜吨数为\(6x\)吨,粗加工蔬菜吨数为\(16y\)吨,所以可得\(6x+16y=140\)。
3.列出方程组
根据找到的等量关系,列出二元一次方程组:\(\begin{cases}x+y=15\\6x+16y=140\end{cases}\)
4.求解方程组
请学生思考如何求解这个方程组。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让学生选择合适的方法求解。这里可以使用代入消元法:
由\(x+y=15\)可得\(x=15y\),将其代入\(6x+16y=140\)中,得到:
\(6(15y)+16y=140\)
\(906y+16y=140\)
\(10y=14090\)
\(10y=50\)
\(y=5\)
把\(y=5\)代入\(x=15y\),得\(x=155=10\)。
所以方程组的解为\(\begin{cases}x=10\\y=5\end{cases}\)
5.解决获利问题
计算精加工蔬菜的吨数为\(6×10=60\)吨,粗加工蔬菜的吨数为\(16×5=80\)吨。
计算获利:精加工获利为\(60×2000=120000\)元,粗加工获利为\(80×1000=80000\)元。
总共获利为\(120000+80000=200000\)元。
(三)课堂练习(15分钟)
1.基础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