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20152016学年第二学期数学学科教研计划.DOC

发布:2017-09-06约3.17千字共10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2015—2016学年第二学期数学学科教研计划 一、指导思想 在顺利成为“新基础教育”基地以及成为数学“综合与实践”课程基地后,本学期我们数学教研组将借助这股东风继续学习《新基础教育指导纲要》以及“综合与实践”理论的学习,形成课程意识,树立儿童视角下的课程观,整体看待小学阶段课程核心素养的提升,以此引领课程,走进课堂, 性别 年龄 职务或工种 学历 技术 职称 备注 任课 年级 朱新颜 女 39 校长 本科 中高 市学科带头人 解 薇 女 43 教导主任 本科 中高 教导 二 喜春芳 女 49 教师兼报账员 本科 中高 学校报账员 二 赵彩萍 女 39 低年级备课组长 硕士 中高 区学科带头人 二 梅丽娟 女 53 教师 大专 小高 二 郭兴华 男 39 副校长 本科 中高 市学科带头人 三 王希希 女 26 中年段备课组长 本科 二级 三 徐靖 男 26 教研组长 本科 二级 四 陈萍莉 女 35 教师 本科 小高 四 陈洁 女 27 教师 本科 二级 三 师文媛 女 41 高年段备课组长 大专 小高 五 吴建军 男 40 教科室主任 本科 小高 教科室主任 五 俞丽 女 30 教师 本科 二级 一 周平 女 37 教师 本科 小高 教学能手 六 严建伟 男 49 教师 大专 二级 六 郑卫红 女 47 教师 大专 小高 五 薛磊 男 34 教师 本科 二级 五 李玟 女 24 教师 本科 二级 乙 梯队 现状分析 发展目标 优势 不足 第一梯队 郭兴华、 解薇、 吴建军、 陈萍莉 研究热情高,研究能力强,敢于剖析自己的课堂,对课堂的开放,互动和资源捕捉有了进一步的实践和体会,具有较高的引领能力。 对新基础研究的理解不够深入,缺乏对新课型的研究和设计能力。“综合与实践”的研究还不够深入和透彻。 不断超越自己已经形成的相对稳定的认识经验与行为,通过自我更新实现向深度、厚度的成长和发展,争取成为“新基础教育”研究实践的主力军,能在共同体中崭露头角。同时在“综合与实践”领域打造出自己的特色。 第二梯队 赵彩萍、郑卫红、严建伟、喜春芳、吴建军、俞 俪、 薛 磊、周 平 有多年的教学经验,教学积淀丰富,也乐于接受新事物新理念,能积极投入新基础教育研究和“综合与实践”研究。基本有了学生立场,课堂开放和资源捕捉的意识,用于参加实践。 对新基础教育理念和 “综合与实践”理解较浅,课堂教学处于模仿的状态。 把“新基础教育”前期的研究成果自觉地运用到日常的教学中去,争取实现跨越式发展。同时能在“综合与实践”课的研究上有所突破。 第三梯队 王希希、 梅丽娟、 陈 洁、 徐 靖、 李 玟、 刚参加工作或引进,工作热情高,学历高,学科知识丰富。 接触新基础教育研究实践较短,对“综合与实践”领域的理论知识比较少。 1.加强对新基础教育理论的学习以及“综合与实践”理论的学习,加强对共同体实验校、实验教师成功经验的学习和研讨。 2.以“计算教学”教学为突破口,逐步开放教学。 3.在校内多呈现“综合与实践”研讨课。 (二)教研组现状 本校教研组计划每学年都在制定,活动也在进行,但是仍然存在以下不足: 计划目标不明,活动内容不实 教研计划就是一学期教研组几项事务安排而已,看不到一学期中教研组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什么,要达到什么目标,以及围绕问题、目标所安排的目的明确的教研活动;也有的是将教研室的活动作为本校的教研活动任务,没有自己的特色教研活动。事务多于研究,研究气氛淡薄从教研组的活动记录看,很多的活动形式就是开组会学习、听课后的评课、布置学校工作等;开展的听课活动也只是进行蜻蜓点水般不痛不痒地评课,几乎看不到研究问题的讨论及观点交锋;等等 活动只有形式,工作只是应付教研组仅仅把教研活动当作一种任务来成完。如公开课上没上,说课稿写没写,评价意见有没有,自我,听课记录是否完成,训记录写没写等等;教师完成的这些任务也是为了应付检查而被动敷衍出来的。活动只注重形式,不去在意这种形式是否真正对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有作用。 学习内容随意,研究总结空洞教研组组织的学习也只是零打碎敲读一些从上摘抄下来的理论。教研组的工作小结就是本学期教研组做了那几件事,一、二、三、四等等。至于研究了什么问题,达成了一些什么样的共识,取得了一些什么样的效果,还存在哪些问题,今后改进教研活动的思路等。这些最基本的东西在教研组的总结中几乎没有。我校是一所地处城郊结合部的新村配套小学插班生作为一个个体,来到一个陌生的环境,起初会有好多的适应不良会影响班级的正常管理区域推进课程建设的号角已吹响,我们,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而努力,深化课程理解力,提高实施力要原创出高质量的试题,实在不易它既要符合新课程理念,提升能力考察,侧重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