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时间空间的特性、绝对性与相对性、有限性与无限性的研究.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关于时间空间的特性、绝对性与相对性、有限性与无限性的研究
1.俞吾金 马克思时空观新论 《哲学研究》 1996年第3期
2.江秉国 对《马克思时空观新论》的一点看法《哲学研究》 1997年1月
3.张奎良 马克思时空观新论——学习列宁《谈谈辩证法问题》《江海学刊》 2004年1月姚安泽
4.刘芳喜 试论“自由时间”的双重内涵及两种价值趋向《自然辩证法研究》2006年9月
5.吴国璋 唯物史观视野中的时空范畴 《广东社会科学》 1999年第4期
6.叶秀山 哲学须得向科学学习——再议哲学与科学的关系 《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
7. 南开大学物理科学学院“今日物理”小组 空间时间、引力和宇宙理论正在经历变革 《仰普咨询》 98年第5期
8. 胡敏中 论马克思主义的自然时间观和社会时间观 《探讨与争鸣》 95年第1期
9. 刘晓春 马克思的时空观新探 《喀什师范学院学报》 95年第3期
10.张成诗 马克思恩格斯是如何阐述和对待唯物史观的 《理论探讨》 2005年第4期
11.对马克思创立科学认识论早期影响的主要因素 《鹭江大学学报》1996年第1-2期
12.曾庆发 马克思哲学时空观刍议《湖北师范学院学报》 2004年3期
13 汪天文 时间理解的三个向度《深圳大学学报》 2004年第3期
14 张俊青 时空观的历史关注与未来展望 《理论探索》2005年第3期
15. 肖君华 分清辩证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形而上学的界限 《北京动力经济学院学报》 九五年第一期
16.王锐生 唯物史观的时空观 《人文杂志》1996年第6期
17.高新亚 关于运动观与时空观的沿革《华北水利电力学院学报》 1996年3月
18.唐·巴特尔 简论时空转换与人的活动特性 《内蒙古社会科学》20022年11月
19.于德莲 自然科学成果对辩证物质范畴和时空观的丰富与深化 《烟台大学学报》 1996年第1期
20.吕国忱 列宁主体客体观的重大转变——《唯批》与《哲学笔记》之比较研究 《理论探讨》 04年第1期
(一)时空观的定义
历史学家古列维奇指出: “时间和空间不仅仅是客观存在: 它也由人们在主观上体验到、认识到; 而且, 在不同的文明和不同的社会, 在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 在同一社会的不同阶层; 甚至, 在不同的个人中间, 对这两个范畴都有不同的认识和理解。”显然, 古代人的时空观不同于近代人的时空观; 近代人的时空观又不同于现、当代人的时空观。
吴国璋 唯物史观视野中的时空范畴 《广东社会科学》1999-4
自然时间表征和测度的是地球运转以及地球上的自然事物运动的顺序性和过程性;而社会时间表征和测度的是社会事件和人们的社会生产生活的顺序性和过程性,自然时间所表征的自然物质的运动是不受人的力量影响和作用自然而然地进行的;而社会时间所表征的社会事件的发生和发展则是受人的影响和作用,甚至是完全在人的安排下进行的。
自然时间的顺序和延续过程完全是机械地、以铁的必然性规律进行的,它不管人们需不需要,也不管人们愿意不愿意,它不会因人们欢乐时而放慢速度,也不会因人们痛苦时而加快前行,自然时间是按机械的自然法则而流逝的,它具有铁的必然性。
胡敏中 论马克思主义的自然时间观和社会时间观
《探讨与争鸣》1995年第1期
自然时间是客观的必然的, 而社会时间却仅仅具有似客观性。如果说工作日作为自然时间对于所有的人在数量上都是一致的, 那么它作为社会时间对于不同的人却不可能是一致的。
对于作为主体存在着的劳动时间,我们可以从两方面来理解: 一方面, 劳动者作为主体其能力和活动的强度是不同的, 因此不同的劳动者的劳动时间无论在质上还是在量上都是不同的, 或者说: 劳动时间“不仅在量上不相同, 而且在质上也不相同”。这表明劳动时间作为工人的主体活动的时间是有主体的。或者说个人的社会活动必然会给劳动时间打上主体的烙印。
刘晓春 马克思的时空观新探 《喀什师范学院学报1995年第3期
时间是这个综合坐标的基本尺度之一,因此时间对于人的存在是息息相关的。特别是作为整体性存在和发展的社会来说,其存在和演化的方式就不能简单地用自然科学意义上的时间概念来描述,而只能从人类社会活动的角度来说明社会时间的本质、结构和形态,反过来从衡量生活变迁公共尺度的社会时间,来透视社会生活的种种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时间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时间观。
生活时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