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探讨会计准则的社会契约属性.docx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深入探讨会计准则的社会契约属性近二十年,国际会计准则不遗余力地向全世界推广并已取得巨大成就,美国也开始积极参与进来,我国也大大加快了会计准则国际化进程。我国经济已进入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的时期,会计改革也随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呈现了大发展的势头,最直接的表现就在于我国会计准则的跨越式发展。但这些变化给会计学者带来了怎样的理论冲击成为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对会计准则了解有多少,今后我国会计如何进一步发展,会计改革中我国会计国际化到底该怎么做等都值得深思,这些涉及到会计中的许多基本问题与矛盾,焦点之一就是会计准则的性质。其实,自从会计准则产生以来,关于会计准则性质讨论就一直是理论界研究的一个焦点,至今没有确定的结论。而近年来,用契约理论、交易费用理论、制度变迁理论、产权理论、博弈理论等来解释和重构会计理论成为当前会计研究中重要且富有成果的方法和思路,我国学者引用这些新的理论用于会计准则性质的研究又发展了很多观点,主要有“契约观”、“经济机制”、“公共合约”、“产权制度”、“博弈均衡”等。 ? 一、会计准则性质研究文献综述? ? (一)会计准则性质的契约观契约理论的兴起,使得很多学者利用契约观点和契约思想来揭示某些经济现象,站在契约角度,会计准则的性质可综述为:会计准则是一种技术合约、会计准则是一种经济合约或会计准则是一种政治合约,这也是三个非常有代表性的关于会计准则性质研究的观点。站在契约理论角度,每一种会计准则契约观点都能找到很多理论支持者,但这些契约观又各执一词,仍然使会计准则性质得不到统一。郭敏(2006)站在契约论角度把会计准则看成是一种集技术契约、经济契约和政治契约于一体的契约混成体,是对会计准则性质研究的一大贡献,但由于没有提出在这个混成体中各种契约的重要程度排列顺序,也没有用一个新的术语来统驭各契约观,限制了其实践应用。?? (二)会计准则性质的经济机制观谢诗芬、彭玉龙(2003)将对会计准则性质的认识归纳为“技术观”和“非技术观”两大类。“技术观”强调客观性,“非技术观”强调社会经济性,涵盖了“经济后果观”和“政治程序观”。这种观点分类的减少更有助于对会计准则性质统一的研究。他们后来又提出了“经济机制观”,认为会计准则本质上是政府用来保护外部投资者信息产权,以维护资本市场稳定和发展的一种经济机制。这种观点既具有“技术观”目标明确,便于指导会计准则制定的优点,又兼“非技术观”对各相关利益集团冲突的考虑,也具现实可行性。该观点的贡献就在于真正统一了会计准则性质的属性,会计准则属性的唯一性有利于对会计准则目的、职能等的研究,同时,该观点极大程度坚持了会计的“决策有用”性。但该观点具有明显不足:(1)该观点特别强调政府的主导地位,忽略了很多国家的会计准则制定是以民间组织机构为主体的情况。同时在“规则为基础”和“原则为基础”尚无定论的情况下,“规则为基础”的倾向使其推广有一定难度。(2)该观点坚持认为“因为在信息不对称条件下,经营者总有违反会计规则的动机”,因此准则的机制制定中特别强调对投资者的保护,忽略了准则执行者的经济利益,尽管有相应的激励机制,但其目的也只是“保证会计准则所确定的会计规则不致受到经营者的抵触”。这种立场不一定能使会计准则的目的真正实现,因为“有激励就有寻租,有约束就有道德风险”。?? (三)会计准则性质的产权制度观基于产权理论的观点,毛洪涛、张正勇(2008)认为“会计准则是一种有助于降低交易费用、提高产权效率和规范会计信息披露的产权制度。”其理论贡献在于:从产权的视角对会计准则性质进行研究能够开阔研究思路、丰富研究方法,同时,也使得研究成果更加具有说服力。比如其建议“会计准则制定应广泛听取不同意见来降低因产权各方力量不均衡所招致的负面影响,尽量保护各产权主体的利益,最大限度地减少会计准则产权的不清晰性并提高其公正性和透明度,只有这样才能赢取产权利益相关者各方的最终认可。”这对现实准则制定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四)会计准则性质的公共合约观谢德仁从解决“剩余计量障论”出发,认为会计理论是广义企业理论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并用交易费用理论解释了会计准则产生的原因,认为会计准则本质上是,一份公共合约,该观点认为“之所以需要一份公共合约是因为契约各方通过签订私人契约来约定会计规则交易费用太高,因此参与各方以隐含的方式委托代表各方共同利益的政府制定一份规范会计规则的公共合约,即会计准则”。刘峰(2000)从制度变迁角度考察了会计准则与交易费用之间的关系,借用制度分析中的分类方法,他将会计准则描述成一项降低交易费用的制度安排。刘峰的观点本质上同谢德仁相同,都是基于交易费用角度。他们的贡献在于引入交易费用理论给“经济后果观”与“政治程序观”提供一个根本的理论支持,也使两者更有逻辑地融为一体。但交易费用本身是一个模糊的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