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译英的标准及译文.ppt.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汉译英的标准及译文评估 思考问题: 1.什么是翻译理论?你是如何看待翻译理论? 2.有人认为从事翻译实践,没必要了解翻译理论。你是否同意这种观点? 第一节中国翻译理论概述 翻译标准是翻译实践所必须遵循的准绳,是衡量译文的尺度,是翻译工作者不断努力以求达到的目标。 翻译的标准是翻译理论研究中最为重要也最为复杂的问题之一, 它关系到翻译理论研究、翻译实践和翻译事业的进步发展和兴旺繁荣。 中国著名的翻译理论 1. 东晋道安的“五不失,三不易” 2. 鸠摩罗什(Kumarajiva)的“天然语趣” 3. 玄奘的“既须求真,又须喻俗”和“五不翻” 4. 马建忠的“善译” 5. 严复的““信、达、雅”(faithfulness, expressiveness and elegance)三原则 6. 鲁迅的“一当然力求易解,一则保存着原作的风姿” 7. 瞿秋白的“对等概念” 8. 陈西滢的“形似”,“意似”与“神似” 9. 矛盾的“再现意境” 10. 傅雷的“重神似而不重形似”,即 “神似”说 (spiritual conformity, focusing on the reproduction of the spirit or the flavor of the original) 11. 钱钟书的“化境”说 (sublimed adaptation, focusing on the translator’s smooth and idiomatic Chinese version for the sake of the Chinese reader) 12. 许渊冲的“译经” 13. 刘重德的“信、达、切”(faithfulness, expressiveness and closeness) 14. 张今的“真、善、美” 15. 林语堂的三重标准:忠实标准、通顺标准、美好标准 相关资料参考书目: 陈福康 著,《中国译学理论史稿》,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林煌天 主编,《中国翻译词典》,湖北教育出版社,1997。 马祖毅 著,《中国翻译简史增订版》,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8。 方梦之主编:《译学辞典》,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年。 王克非. 《翻译文化史论》.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7. 二十世纪中国的六大翻译理论 第一个翻译理论家是严复,他在《天演论》(Evolution and Ethics and other Essays)中提出了“译事有三难:信、达、雅”( faithfulness, expressiveness, elegance) ,即“信、达、雅”三原则。这三个字的影响之大,可以说是“世界之罪”。因为二十世纪的中国译者几乎没有不受这三个字影响的 (已衍生出“信达切”(刘重德)、“信达贴”(蔡思果)、“信达优”(许渊冲)、“信达似”(裘克安)、信达+X等) 。“信”是强调译文必须忠实于原文,“达”是强调译文应该通顺易懂,“雅”在严复时代指的是桐城派风格,现在一般赋予“雅”新的涵义,即要求译文有文才。 第二个是鲁迅,他用“信顺”二字修正了过时的“雅”字,并且提出了中国文字“三美”论(意美,音美,形美),主张“一当然力求易解,一则保存着原作的风姿” 。 第三个是郭沫若,他提出了“创作论”观点,他认为文学翻译等于创作, “好的翻译等于创作”,并且说文学翻译“越雅越好”。 第四个是朱光潜,他用孔子的话“从心所欲,不逾矩”作为艺术成熟的标志。 第五个是傅雷,他提出了“重神似不重形似”的翻译理论,即 “神似”说 (spiritual conformity, focusing on the reproduction of the spirit or the flavor of the original)。他认为翻译“以效果而论,翻译应当像临画一样,所求的不在形似而在神似”,“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内而望其外” 第六个是钱钟书,他认为“化境”似翻译的理想,即“化境”说 (sublimed adaptation, focusing on the translator’s smooth and idiomatic Chinese version for the sake of the Chinese reader)。他认为“文学翻译的最高理想可以说是‘化’。把作品从一国文字转变成另一国文字,既不能因语言习惯的差异而露出生硬牵强的痕迹,又能完全保存原作的风味,那就算得入于‘化境’。 中国近代翻译家之一:严复 著名文学翻译家鲁迅 著名翻译家,共翻译介绍14个国家近百位作家的200多种作品,印成33个单行本,总字数超过250万) 著名翻译家傅雷 傅雷(1908-1966),一代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