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教育教学论文 信息技术环境下地理课堂中的教与学.doc

发布:2018-11-26约1.32千字共3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信息技术环境下地理课堂中的教与学 以《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一课为例 摘要: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使课堂教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给学生的学习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逐步实现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实际课堂教学设计中,结合学生生活现实,通过信息技术手段设计案例情境,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积极研讨相互启发、归纳形成规律性认识,学生会运用已有知识建构生成新知识,完成对新知识的理解、把握,并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完成各项探究活动,体验、掌握分析问题的思路与方法,形成相应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故本节课我采用如下教学过程,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引导学生从感性——理性——实践——感性的思维转换过程,从而完成教学。 三、案例描述 (一)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 1.设疑导入:播放视频片段(如图1所示) 提出问题:为何每 7月底非洲大草原上的动 物都要进行这样的迁徙活动呢? 2.联系生活:展示图片(如图2所示)??? 联系本市的季节变化,从我们的身边了 解气候知识,进而认识气候与天气的区别, 明确气候特征描述的两大要素:气温和降水。 (二)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实行双向教学教学任务教学目标的实现。 (2)与“气压带和风带图”结合分析该气候类型的成因; (3)气候类型的其他形成因素; (4)分析气候类型的方法。 本部分知识是这节课的重难点,针对教学难度较大教学时间较长的内容建立共同参与的教学过程充分体现在教学活动中所表现出的整合主体性即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方的积极性、自主性和创造性的最佳配合和统一实高质量的反馈从根本上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2.展示本节课的练习题:填空、选择及气候类型图,加大了练习力度,明确了教学目标,获得了较好的巩固效果,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的。 (四)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将课堂教学延伸至多方位、多元化的学习,不但增强了教学的实用性和趣味性,且扩大了学生地理学习的途径、延长了地理学习时间,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 请同学们课下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搜集本市的有关气候资料。 (1)运用资料总结说明本市气候特征; (2)试分析本市气候的成因; (3)试评价该气候对我们的生产和生活活动的影响。 总之,地理学科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有机结合,有其空间性、综合性和学科交叉性较强的特点把现代信息技术中的各种技术手段相对完美、比较理想地融合到课程、课堂之中这就使得现代化教育手段必将在地理教学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逐步实现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1]王珠珠.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学与教的理论与实践[].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韩涛[J]. 新课程学习(学术教育)[3]陈晓红[J].教学与管理.2002. 图1 东非野生动物大迁徙 图2 某地四季景观图 图3 气压带和风带及其季节移动图 图4 气候类型图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