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教育教学论文 信息技术下的课堂□.doc

发布:2018-11-27约3.13千字共3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信息技术下的课堂改革 作者:程林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推行,课改的理念已深入人心。新的教学媒体的出现,给教学带来了很大的方便,使教学的内容更加丰富,教学的形式更加新颖,教学的课堂更具吸引力。在这种氛围下,我们学校上上下下都在新课改的氛围中干得热火朝天,学生们更是在一种全新理念的指导下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学生的学习方式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们由原来的被动式学习变成了现在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索学习,在合作探索的过程中,他们增加了对自我的一种肯定,对他人的一种信任,摒弃自己的短处,吸取别人的长处。教师由课程执行者变为课程的设计者和开发者,由教学的管理者变成了学生发展的指导者和合作者,在和学生的交流合作中,师生关系和教学效果也由1+1=2的等式变成了1+1>2的大于型不等式。特别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我更是感同深受。 在课改以前的数学教学中,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导致了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学生的主动参与,限制了学生的思维活动及相应能力的培养和形成。从而导致了学生的两极分化,成绩好的学生则学习轻松,积极性更强,而基础薄弱的学生可能就进入了一种听不懂,跟不上,学习吃力,从而掉队,大减积极性的一种恶性循环。我所任教的一个英才班,就有这样一些典型的例子。高二某班的何同学,在我刚接手他们班的数学开始,他就引起了我的注意,因为他上课腰板挺得笔直的,一双眼睛跟着老师走,注意力很集中,我心里还暗自高兴,这位男生还挺认真的。于是,有时上课我都喜欢抽他起来回答一些问题,但从他的回答中,答案似乎不是很满意,总感觉对课堂上的知识没有完全掌握一样,我心里在想,上课这么认真,怎么还没搞懂啦?于是我找这位同学了解了一下原因。 何同学说,自己的数学基础一直以来就比较薄弱,上课看起来很认真,其实有时是被动的,老师讲的有些问题自己根本没有一个思考的过程,还没有转化为自己的知识,老师又要讲下一个知识点了,由于自己思维比较慢,就总觉得是被老师牵着鼻子走的,觉得上课的学习效率不是很高,慢慢的跟不上,又怕别人看不起,所以上课很认真都是装出来的一种假象,所以才出现了这样的问题。听完这位同学说的,我沉思了很久,久久不能平静。我以为,学生上课认真听课,老师认真仔细讲课,这样通过双方的努力,教学效果一定会达到1+1≥2的,可没想到,现在得到的却是1+1<2的教学效果。 那段时间,我思考和反省了很多,难道过去旧观念下的那种“满堂灌”,“满堂问”与现在学生身心的发展出现了矛盾?过去的教学方式难道不适应现在的教学?学生究竟想要什么?需要什么?特别作为数学学科,老师又应该怎样教?学生又应该怎样学呢?难道一份努力加一份付出不应该得到两份的收获吗?一连串的问题浮现在脑中…… 恰巧,这学期我们学校开始推进新课改,一种对教学模式的革新,对教学手段的改革,增加了多媒体的教学设施,也是一种教学的尝试。《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不应只限制于接受,记忆,模仿和练习,高中数学课程还应倡导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学习数学的方式。这些方式有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在教师引导下的“再创造”过程”。这是一种全新的理念来指导教学,哲学中曾讲过,万事万物都是在发展变化着的,只有变化,历史才能发展,社会才能前进。我想,这次新课改应该是一个很好的机会,一定要抓住这次改革的机遇来证明一份努力加一份付出是可以大于等于2的。 在接下来的新课改中,我对自己的数学课进行了这样的操作:在学习氛围的营造上,我把学生分成了很多个小组,每组六人,每组里有成绩好的,有成绩中等的,有成绩稍微差一点的,每个层次的学生都有。这样成绩好的学生可以带动成绩中下的学生,好的同学可以发挥自己的优势,得到一种帮助他人的快乐感和成就感,差的学生积极性也被调动了起来了,开始奋起直追了。并且小组与小组间还有各种的竞争,从而刺激了每位同学学习的激情,也对他们的身心发展起到了一种好的引导,这样一对一的模式会发挥出大于二的效果;在上课方式的改变下,我把教材上的内容结合着相关的试题,整合做出了一个导学案,让学生带着导学案去自主探究教材,让他们明白哪些知识点是重点,哪些是难点,哪些应该注意什么,让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心中有数。然后配合着多媒体,每次上课的课堂引入,我都会借助于多媒体,制作一些图片,视频,学生对这种教学手段很感兴趣,一下就被这样形象的音频资料紧紧的吸引过来,深深地抓住学生的心,使得他们不会分心开小差。在这种学生,老师,多媒体的交互配合的过程中,很明显比以往的传统教学方式效果好很多。这一环节在上课十五到二十分钟的时间里完成,在自学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小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