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时期中国的气候变迁.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历史时期中国的气候变迁 一、第四纪气候变化与人类的产生 现代科学将地质时代划为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 人类产生以来的250万年被称为新生代第四纪。因为在这二三百万年间地球上出现了人类祖先,故有人称第四纪为“灵生代”。 1.第四纪初期中国气候形成三大区:受夏季海洋影响的湿润季风区、向干燥方向发展的干燥区、向高寒方向发展的青藏高原区 2.大理冰期:更新世晚期,气候寒冷加剧,促进人类的直立行走。 冰后期的环境与新石器时代的文化繁荣 第四纪在距今一万年左右进入全新世时期,这时期经历了一个间冰期,气候持续变暖,也称冰后期。 距今7200年至6000年被称为“大西洋期” 在中国,距今8000年至3000年被称为“仰韶温暖期” 黄河文明产生的气候机理 国内外学者认为,大约距今4000年左右,气候日趋干燥而寒冷,各大文明区出现了明显倒退。(第一寒冷期) 但据竺可桢研究,距今5000年至3000年中,黄河流域气候普遍比今天湿润,而且黄河流域土地适合耕种,植被丰富,有利于文明发展。 汉唐盛世与气候波动 夏商文明是伴随着中国黄河流域温暖湿润的气候发展起来的,到西周时期出现了我国5000年来的第一个寒冷期。 从春秋到秦汉时期,有一个长达800年左右的温暖期。(据《史记.货殖列传》记载:“齐鲁千亩桑麻,渭川千亩竹。”) 1.汉代气候温暖是造就汉代文明的重要因素。气候变化引起了植物带的变化移动,也是农耕区的扩大与缩小,也影响了农牧民族势力消长和经济文化的变化。 2.从东汉开始,中国进入了东汉魏晋南北朝时期,这是一个长达600年的相对寒冷期。 3.唐代在中国2000年的历史上属于温暖湿润的时期 气候对农业的影响: 1.农牧业分界线北移,农耕区扩大。 2 .农业经济作物的种植北界北移,产出的多样性更加明显。 3.可供农作物生长的时间延长,农作物生长周期减短,复种次数高。 4.农作物单产产量高 5.唐代温暖湿润使水利建设成效显著 6.使南方地区的开发有了保证 (北宋沈括《梦溪笔谈》记载:“近岁延州永宁关大河岸崩,入地数十尺,土下得竹笋一林,凡数百茎,根干相连,悉化为石。”) 宋代气候变化与宋元历史发展趋势 1000年到l200年的两宋时期,为我国近5000年来第三个寒冷期 第三个寒冷期是一个由温暖湿润转向寒冷干燥的转折时期,但以今天的标准来看,这仍是相对温暖湿润的时期。 气候变化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以往学者的研究表明,中国历史上北方游牧民族周期性南迁往往是以这些地区的寒冷气候为潜在动力,故中国历史上几次重大的北方民族南迁高潮对应着千年尺度的寒冷期,西周时期北方游牧民族南迁对应着公元前1000年左右的寒冷期,东汉两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游牧民族南迁正应对着100至500年左右的寒冷期。 从南宋为开始的长达800年左右的寒冷期,对中国历史进程的影响: 1.由于气候寒冷,北方游牧民族长期处于一种高压状态,威胁中原农业民族。 2.由于气候寒冷黄河流域农业经济衰落,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南移成为定局。 明清小冰期与社会波动 研究表明,明清时期中国气候十分寒冷,又称“明清小冰期”。 例:正德七年冬,江淮大风雪,洞庭湖一带结冰一尺。 光绪元年昆明下雪,家中盂结冰一尺。 明清小冰期对中国的影响: 1.明清时期中国北方游牧民族一直处于一种高压状态。 2.由于气候寒冷,黄河流域农业经济进一步衰落,沙漠化进一步向南扩展,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南移。 3.由于气候寒冷,自然灾害频率高,社会处于十分不稳定的状态,影响了中国农业的技术的发展与进步和农业经济推动力和效率的转化。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