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胃肠减压操作流程及护理》ppt课件.ppt

发布:2018-07-28约2.87千字共16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Simple Free Powerful 胃肠减压操作流程及护理 秦淑蓉 胃肠减压原理 胃肠减压术是利用 负压吸引原理,将胃 肠道积聚的气体和液 体吸出 以降低胃肠道内压力 改善胃肠壁血液循环 有利于炎症的局限 促进伤口愈合和胃肠 功能恢复的一种方法 胃肠减压的目的 1.解除或缓解肠梗阻所致的症状 2.预防术中呕吐引起窒息及吸入性肺炎 3.进行胃肠道手术前的准备,以减少胃肠胀气,防止腹胀,减轻吻合口张力,防止吻合口漏。 4.术后持续胃肠减压可降低胃肠道内压力,减轻腹胀并减轻缝线张力,促进伤口愈合;同时改善胃肠壁血液循环,促进消化道功能恢复。 5.通过对胃肠减压吸出物的判断,可观察病情变化协助诊断。 胃肠减压的适应症 一.治疗作用 1.单纯性肠梗阻、麻痹性肠梗阻: 减轻肠道压力,减少毒素和细菌对肠道刺激,改善肠道血运 2.胃十二指肠穿孔的非手术治疗:防止胃内容物的进一步流入腹腔内,促进粘膜愈合 3.急性胰腺炎:减少胰泌素分泌,降低胰液外渗 4.胃肠道手术:减轻吻合口张力,降低吻合口瘘形成的概率 胃肠减压的适应症 二. 术前准备 1.防止麻醉误吸导致吸入性肺炎 2.降低胃肠膨胀,增加术野显露,便于手术操作 3.减轻胃粘膜水肿,有利于术后恢复 胃肠减压的禁忌症 近期有上消化道出血史 严重食管静脉曲张 食管阻塞 极度衰弱患者 胃肠减压的安置 长度测量 传统:1.从前额发际至胸骨剑突的距离 2.是由鼻尖至耳垂再到胸骨剑突的距离。 改进:1.从眉心至脐心体表标志长度留置,插管深度为55 ~ 68 cm 2.前额发际至剑突+鼻尖至耳垂的距离,插管深度也为(55~68 cm) 优点 病人腹胀呕吐明显减轻,24 h内引流液量更多,置胃管时间明显缩短 常规的留置胃管长度是耳垂—鼻尖—剑突,但通过临床观察,发现此深度仅在胃贲门或胃体部,有时侧孔在胃贲门外食管内,若进行胃肠减压不易吸出胃内容物。有人通过改进,得出眉心一脐的体表测量法,经临床多次试验发现胃管可达胃体胃窦部,从而有效地进行胃肠减压或胃肠内营养。应在传统插入深度的基础上再加10cm~13cm,即为55cm~68cm。   体位:安置时 平卧位或半卧位 安置后 半卧位 胃肠减压的安置 器械准备:备消毒胃管、弯盘、钳子或镊子、10ml注射器、纱布、治疗巾、石蜡油、棉签、胶布、夹子及听诊器。 流程 1.核对、解释 2.取下活动假牙,协助取合适体位 3.颌下铺治疗巾 4.检查、清洁鼻腔 5.检查胃管是否通畅 6.量长度、做标志 7.液体石蜡纱布润滑胃管前端15~20cm 8.插管:一手持纱布托胃管,一手持镊子夹住胃管前端,沿一侧鼻孔插入,当胃管通过咽喉部时(14cm~16cm),嘱病人做吞咽动作,当病人吞咽时,将胃管迅速推进,从胃管插入鼻腔至胃内,全程需8S~15S。 9.判断胃管位置 10.固定胃管:确定胃管在胃内以后,固定胃管 胃肠减压的安置 检查方法 1.用注射器抽吸是否有胃液流出 2.用注射器快速注入10-20ml空气,同时在胃区用听诊器听气过水声。 3.置管末端于水中,看有无气泡逸出,在胃内不应有气泡。 (为了避免由于置入胃管后证实胃管是否在胃内一难点,可采取空腹侧卧位尤其是右侧卧位,使胃液很快抽出,避免了因胃液不能抽出,将胃管反复盲目插进、拔出或重插,从而增加患者的痛苦。) 负压值 1.负压吸引器压力值为-5~-7 kPa既能保持有效引流,又能避免发生引流管堵塞。 2.一次性负压吸引器负压值最大为-10~-14kPa,一般胃肠减压器压下2/3即可 胃肠减压的注意事项 1.应用前应了解病人有无上消化道出血史、严重的食道静脉曲张、食管梗阻、鼻腔出血,以防发生损伤。 2.插管时应注意胃管插入的长度是否适宜,插入过长胃管在胃内盘曲,过短不能接触胃内液体,均会影响减压效果。 3.当插入胃管后,只能抽出少量胃液,有时仅抽出少量粘液而无胃液抽出,听诊胃中有气过水声,证明胃管在胃内,但减压效果不佳,症状缓解不明显,使胃管时间延长。将胃肠减压管插入深度增加10-13cm,达到55-68cm,能使胃液引流增加,患者腹胀明显减轻,其效果明显。 4.胃肠减压期间,病人应停止饮食和口服药物,若需从胃管内注入药物,应夹管1-2h,以免注入药物被吸出。 胃肠减压的注意事项 5.要随时保持胃管的通畅和持续有效的负压,经常挤压胃管,勿使管腔堵塞,胃管不通畅时,可用少量生理盐水低压冲洗并及时回抽,避免胃扩张增加吻合张力而并发吻合瘘。胃管脱出后应严密观察病情,不应再盲目插入,以免戳穿吻合口 。 6.妥善固定胃管减压管,避免受压、扭曲,留有一定的长度,以免翻身或活动时胃管脱出。负压引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