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发现物体的特征2023-2024学年一年级下册科学同步说课稿(教科版).docx
1.1发现物体的特征2023-2024学年一年级下册科学同步说课稿(教科版)
学校
授课教师
课时
授课班级
授课地点
教具
教学内容分析
1.1发现物体的特征2023-2024学年一年级下册科学同步说课稿(教科版)
1.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认识物体的形状、大小、颜色等基本特征。
2.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知识的联系:本节课的内容与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到的物体特征相关联,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观察能力和生活经验。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描述物体的特征,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核心素养目标
1.培养学生观察和描述物体特征的能力,提高观察能力和细致观察的习惯。
2.增强学生的科学思维,学会运用比较、分类的方法分析物体特征。
3.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激发对科学学习的兴趣和好奇心。
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明确本节课的核心内容,以便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针对性地进行讲解和强调。
-学生能够识别并描述物体的基本特征,如形状、大小、颜色等。
-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和比较,区分不同物体的特征。
-学生能够将物体按照特征进行简单的分类。
2.教学难点
-识别并指出本节课的难点内容,以便于教师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突破难点。
-学生理解并掌握“特征”这一概念,并能将其应用于实际观察中。
-学生在观察物体时,如何准确描述其特征,避免模糊不清的描述。
-学生在面对复杂物体或特征不明显时,如何进行有效观察和分类。例如,在观察不规则物体时,学生可能难以准确描述其形状,需要教师引导他们从多个角度观察,并尝试用简单的语言描述。
教学资源
-软硬件资源:实物教具(各种形状、大小、颜色的物体)、多媒体投影仪、白板或黑板
-课程平台:教科书《科学》一年级下册
-信息化资源:图片库(展示不同物体特征的图片)、视频资源(展示物体分类和特征描述)
-教学手段:实物操作、小组讨论、游戏互动、观察记录表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环节(5分钟)
1.创设情境:展示生活中常见的物体图片,如水果、玩具、文具等,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物体的特征。
2.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说出自己最喜欢的物体,并说出它有哪些特征。
3.导入新课:教师总结学生的回答,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发现物体的特征。
二、讲授新课(20分钟)
1.讲解物体的基本特征:形状、大小、颜色等,通过实物展示和图片对比,让学生直观感受。
2.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物体的特征:教师示范如何观察和描述,如“这个苹果是红色的,形状是圆形的,大小是中等的。”
3.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取一个物体,共同观察并描述其特征。
4.小组汇报:每组选派代表进行汇报,其他组别进行补充和评价。
三、巩固练习(10分钟)
1.实物操作: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物体,独立观察和描述其特征。
2.练习题:发放练习纸,学生在纸上完成描述物体特征的练习题。
3.课堂展示:学生展示自己的练习成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四、课堂提问(5分钟)
1.教师提问:根据学生的练习情况,提问学生关于物体特征的问题,如“你能找出两个形状相同的物体吗?”
2.学生回答:学生回答问题,教师给予及时反馈。
五、师生互动环节(10分钟)
1.教师提问:针对学生的回答,教师提出更深层次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2.学生提问:鼓励学生向教师提问,教师耐心解答。
3.教学创新:教师采用游戏互动的方式,让学生在游戏中巩固所学知识。
六、总结与拓展(5分钟)
1.总结:教师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物体的特征及其重要性。
2.拓展: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所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如购买物品时如何选择合适的物品。
教学过程流程环节:
1.导入环节(5分钟)
2.讲授新课(20分钟)
3.巩固练习(10分钟)
4.课堂提问(5分钟)
5.师生互动环节(10分钟)
6.总结与拓展(5分钟)
总用时:45分钟
教学资源拓展
1.拓展资源:
-观察自然界中的物体:鼓励学生在课外观察自然界的物体,如树木、石头、动物等,并记录它们的特征。
-家庭物品调查:让学生调查家里的物品,分类并描述它们的特征,如家具的形状、颜色、材质等。
-日常生活应用:讨论物体特征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如选择合适的衣服、家具等。
-科学小实验:设计简单的实验,如用不同颜色、形状的纸折叠,观察和描述其特征。
-传统手工艺:了解并欣赏传统手工艺品的特征,如陶瓷、剪纸、编织等。
2.拓展建议:
-家庭作业:布置观察日记,要求学生每天观察一种物体,并描述其特征。
-亲子活动:与家长合作,进行一次家庭物品分类活动,共同记录和讨论物品的特征。
-校园探索:组织一次校园探索活动,让学生在校园内寻找不同特征的物体,并制作成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