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为学有道 第20课《孔孟论学》教学实录1 沪教版五四制.docx
2024年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为学有道第20课《孔孟论学》教学实录1沪教版五四制
主备人
备课成员
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名称: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为学有道第20课《孔孟论学》教学实录1
2.教学年级和班级:八年级(1)班
3.授课时间:2024年10月15日星期一第2节课
4.教学时数:1课时
核心素养目标分析
本课旨在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文化理解与传承意识以及思维品质。学生将通过阅读《孔孟论学》,提高对古代经典著作的理解能力,增强对儒家思想的认识,培养批判性思维和辩证分析能力,同时提升古文阅读的兴趣和阅读古文的技巧。
学习者分析
1.学生已经掌握的相关知识:
八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古文阅读基础,能够理解常见的文言文句式和词汇。他们之前学习过《岳阳楼记》、《论语》等文言文作品,对文言文的阅读方法和文学常识有所了解。
2.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
学生对古文学习兴趣浓厚,但部分学生对古文词汇和句式结构理解存在困难。学生的学习能力参差不齐,部分学生具备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能够主动探究问题;而部分学生则需要教师更多的指导和帮助。学习风格上,学生以听觉学习为主,但也存在视觉学习和动觉学习需求。
3.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
学生在阅读《孔孟论学》时,可能会遇到古文词汇量不足、句式结构复杂、文化背景不熟悉等问题。此外,对儒家思想的理解可能存在偏差,需要教师引导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同时,学生可能对古文的枯燥乏味产生抵触情绪,影响学习效果。
学具准备
多媒体
课型
新授课
教法学法
讲授法
课时
第一课时
步骤
师生互动设计
二次备课
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
1.讲授法:结合多媒体展示,讲解文言文的基础知识和儒家思想的核心观点。
2.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古文中的观点,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表达能力。
3.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案例,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儒家教育理念。
教学手段:
1.多媒体课件:利用PPT展示文言文原文、注释、作者背景等信息,增强直观性。
2.教学软件:运用古文阅读软件辅助学生进行词汇翻译和句子解析,提高学习效率。
3.古文朗读:组织学生进行朗读练习,提升语感和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5分钟)
目标:引起学生对《孔孟论学》的兴趣,激发其探索欲望。
过程:
开场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孔子和孟子吗?他们对中国古代的教育思想有什么影响?”
展示一些关于孔子和孟子的图片或视频片段,让学生初步感受儒家思想的历史背景和影响力。
简短介绍《孔孟论学》的基本内容,强调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基础知识讲解(10分钟)
目标:让学生了解《孔孟论学》的基本概念、组成部分和原理。
过程:
讲解《孔孟论学》的定义,包括其主要组成元素或结构。
详细介绍《孔孟论学》的组成部分,如孔子的“仁、义、礼、智、信”和孟子的“性善论”等,使用图表或示意图帮助学生理解。
三、案例分析(20分钟)
目标: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孔孟论学》的特性和重要性。
过程:
选择几个典型的《孔孟论学》案例进行分析,如孔子的教育方法、孟子的仁政思想等。
详细介绍每个案例的背景、特点和意义,让学生全面了解《孔孟论学》的多样性或复杂性。
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案例对实际生活或学习的影响,以及如何应用《孔孟论学》解决实际问题。
四、学生小组讨论(10分钟)
目标: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与《孔孟论学》相关的主题进行深入讨论,如“孔子的教育思想对现代教育的启示”或“孟子的仁政思想在当代社会的应用”。
小组内讨论该主题的现状、挑战以及可能的解决方案。
每组选出一名代表,准备向全班展示讨论成果。
五、课堂展示与点评(15分钟)
目标: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同时加深全班对《孔孟论学》的认识和理解。
过程:
各组代表依次上台展示讨论成果,包括主题的现状、挑战及解决方案。
其他学生和教师对展示内容进行提问和点评,促进互动交流。
教师总结各组的亮点和不足,并提出进一步的建议和改进方向。
六、课堂小结(5分钟)
目标: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孔孟论学》的重要性和意义。
过程:
简要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包括《孔孟论学》的基本概念、组成部分、案例分析等。
强调《孔孟论学》在现实生活或学习中的价值和作用,鼓励学生进一步探索和应用《孔孟论学》。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撰写一篇关于《孔孟论学》的短文或报告,以巩固学习效果,并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实践儒家思想的精神。
知识点梳理
1.《孔孟论学》的背景与作者
-孔子与孟子的生平简介
-儒家思想的起源与发展
-《孔孟论学》的成书背景与历史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