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用色彩来表达《5.光色交汇》教学设计 -2024—2025学年浙人美版(2024)初中美术七年级下册.docx
第二单元用色彩来表达《5.光色交汇》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浙人美版(2024)初中美术七年级下册
课题:
科目:
班级:
课时:计划1课时
教师:
单位:
一、教学内容分析
1.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为《5.光色交汇》,属于浙人美版初中美术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内容。本节课主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实践等方式,了解光的色彩变化,学习如何运用色彩来表达光影效果。
2.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知识的联系:本节课在学生已掌握的色彩基础知识上,进一步引导学生关注光的色彩变化,使学生能够将所学色彩知识应用于实际绘画创作中。教材中涉及的内容包括色彩的冷暖、明度、纯度等基本概念,以及光影效果的表现手法。
二、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和文化理解等美术学科核心素养。通过学习《5.光色交汇》,学生能够提升对色彩和光影关系的审美感知能力,学会运用色彩表达光影效果,增强艺术表现力。同时,通过分析不同光色交汇的现象,学生能够加深对色彩文化内涵的理解,培养跨学科的思维能力和文化自信。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明确本节课的核心内容,以便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针对性地进行讲解和强调。
-重点一:色彩与光的关系。通过实例分析,如阳光下的物体色彩变化,让学生理解光对色彩的影响。
-重点二:光影效果的创作方法。指导学生如何运用色彩变化来表现物体的立体感和空间感,例如通过阴影和光斑的对比。
2.教学难点
-识别并指出本节课的难点内容,以便于教师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突破难点。
-难点一:色彩混合与调和。学生需要理解不同色彩的混合原理,以及如何调和色彩以达到和谐的效果。
-难点二:光影效果的准确表现。学生需要掌握如何通过色彩的明度、纯度和冷暖变化来表现光影的微妙变化,例如如何区分物体的受光面和背光面。
-难点三:创意表达。学生在创作过程中需要发挥想象力,将理论知识与个人情感相结合,创作出具有个人特色的画面。
四、教学资源
-软硬件资源:美术教材《5.光色交汇》课件、彩色铅笔、水彩画纸、画板、放大镜。
-课程平台:学校美术教学平台,用于展示作品和教学视频。
-信息化资源:在线色彩理论资料库、光影效果演示视频、学生作品分享平台。
-教学手段:实物展示(如不同材质的物体)、投影仪展示色彩变化案例、小组讨论、现场创作指导。
五、教学流程
1.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教师展示一幅光影效果强烈的美术作品,引导学生观察作品中的色彩变化和光影效果。
-提问:“这幅作品给你怎样的感觉?你是如何看出光影效果的?”
-引导学生思考色彩与光的关系,引出本节课的主题《5.光色交汇》。
2.新课讲授(用时15分钟)
-讲授一:色彩与光的关系
-教师通过实例讲解光对色彩的影响,如太阳光下的物体色彩变化。
-学生跟随教师分析实例,如树叶在阳光下色彩的明暗变化。
-讲授二:光影效果的创作方法
-教师演示如何运用色彩的明度、纯度和冷暖变化来表现光影效果。
-学生观察演示,学习如何通过阴影和光斑的对比来增强作品的立体感。
-讲授三:色彩混合与调和
-教师讲解色彩混合的基本原理,如原色、间色和复色的概念。
-学生尝试混合不同颜色,观察混合后的效果,学习如何调和色彩以达到和谐。
3.实践活动(用时20分钟)
-活动一:色彩搭配练习
-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图片或实物,运用所学的色彩知识进行色彩搭配练习。
-教师巡视指导,帮助学生解决色彩搭配中的问题。
-活动二:光影效果表现
-学生选择一个物体,运用色彩和光影效果进行创作。
-教师提供参考作品,引导学生注意光影效果的细节表现。
-活动三:创意作品展示
-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分享创作过程中的心得和遇到的问题。
-教师点评作品,强调光影效果和色彩搭配的重要性。
4.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方面一:色彩搭配的技巧
-举例回答:“如何选择合适的背景色来突出主体物的色彩?”
-方面二:光影效果的表现手法
-举例回答:“在作品中如何表现物体的受光面和背光面?”
-方面三:创意表达的思路
-举例回答:“如何将个人情感融入作品中,表达出独特的光影效果?”
-学生分享自己的创意思路,教师给予指导和鼓励。
5.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色彩与光的关系、光影效果的创作方法和色彩混合与调和的重要性。
-提问:“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们有什么收获?”
-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教师点评并鼓励学生在今后的创作中继续探索和实践。
六、学生学习效果
学生学习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知识掌握
-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色彩与光的关系,认识到光对色彩的影响,能够识别和分析作品中的色彩变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