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课程大纲-逢甲大学.doc

发布:2017-01-31约1.75千字共12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影視史學講授大綱 主講者:周樑楷 逢甲大學 歷史與文物研究所 96學年度下學期 壹、課程主題 本課程從「史譜」(綜論歷史意識、現實意識與生命意識)的觀點,解說影視歷史文本(visual history-text)的理論及實際問題。 本課程提供一套影視歷史文本的評論原則並落實歷史文化的創造性轉化。 貳、課程評量 1. 撰寫review articles 第一篇:以一種文本為對象(10 %) 第二篇:以兩種文本為對象(20 %) 第三篇:以三種以上的文本為對象(40 %) 2. 平時出席及討論(30 %) 參、主要參考書目 Richard M. Barsam著、王亞維譯,《紀錄與真實:非劇情片》,台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6。 Linda McDowell著、徐苔玲/王志弘譯,《性別、認同與地方》,台北:群學出版社,2006。 周樑楷,〈歷史意識是種思維的方法〉,2《思想》(台北,2006.2),頁125-162。 周樑楷,〈影視史學:理論基礎及課程主旨的反思〉,23《臺大歷史學報》(台北,1999.6),頁445-470。 周樑楷,〈銀幕中的歷史因果關係〉,《史學導論》(台北:國立空中大學,1995),頁297-309。周樑楷〈玻璃與近代西方人文思維〉,《當代》,頁10-25。 奧罕帕慕克,《伊斯坦堡—一座城市的記憶》,臺北:馬可波羅文化,2006。 Tim Creswell,《地方:記憶、想像與認同》,臺北:群學出版社,2006。 專題二:影視史學的評論原則 影視歷史文化及「作者」之動機,「閱聽者」之可能反應 * 歷史文化的分類 從「紀實」到「論述」:非劇情片 * 光譜及其定位 * 新證據 * 不一定「紀實」就為佳作 * 新觀點 * 不一定「論述」就為劣品 * 新題材 從「紀實」到「tropes」:就表述技法 * 紀實 1. * tropes:三加一 long memory 由小見大 虛中實-實中實 附件六:「虛中實與實中實」 附件三:虛中實與實中實 專題三:由視生識:透視法和玻璃鏡頭的歷史文化 視識兼修、時空交融 * 視:感官、經驗、外向 可借助工具(如:玻璃、透鏡……等) * 識:特指第六識、心智活動、reflection 感性 ────────── 理性 ………………………… Outward ───────── Inward ………………………… 透視法及玻璃鏡頭攝影的興起 附件三:「世界史的分期及架構」 附件四:「紀錄與媒體」 附件五:「啟蒙與反啟蒙」 視:更重視肉眼及透視法 透視法與玻璃攝影鏡頭之比較 識: 更重理性、寫實(啟蒙傳統的興起及其轉變) 反啟蒙 以畫筆記錄 以玻璃攝影鏡頭記錄 * 昇華的: * 沉淪的:重感官、刺激 支離破碎 虛中虛或實中虛 附件四:「世界史的分期及架構」 附件五:「紀錄與媒體」 附件六:「啟蒙與反啟蒙」 附件七:歷史意識、歷史解釋與意識的昇揚 附件八:歷史意識、歷史解釋與意識的昇揚 11 sublimation 3. 1. 至情至義 真善美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