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第16课孤独之旅课件2.ppt

发布:2021-10-02约2.2千字共20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名家评说 “有些孤独,其实是我们成长过程中的一些无法回避的元素。我们要成长,就不能不与这些孤独结伴而行。” ——曹文轩 环境描写 这篇小说题目叫“孤独之旅”。其实,“孤独”更多地是通过环境描写来体现的。下面,请同学们找出文中环境描写的句子,分析其表达作用。 明确答案 1.课文第13段写道:黄昏,船舱里的小泥炉,飘起第一缕炊烟,它是这里的惟一的炊烟。它们在晚风中向水面飘去,然后又贴着水面,慢慢飘去。这一句写炊烟。炊烟是温馨的象征,有炊烟的地方就有人家,就有生气。但是这里的炊烟却是“惟一的炊烟”,它更能唤起主人公对家的思念,唤起内心沉重的孤独感。 明确答案 第15段写道:鸭们十分乖巧。也正是在夜幕下的大水上,它们才忽然觉得自己已成了无家的漂游者了。它们将主人的船团团围住,惟恐自己与这只惟一的使它们感到还有依托的小船分开。这一句写鸭群。晚上鸭群“将主人的船团团围住”,鸭子的恐惧感衬托了主人公的恐慌;鸭子们“觉得自己已成了无家的漂游者”更是主人公心理的写照。 明确答案 文第21段写道:当杜小康一眼望去,看到芦苇如绿色的浪潮直涌到天边时,他害怕了——这是他出门以来第一回真正感到害怕。芦荡如万重大山围住了小船。杜小康一种永远逃不走的感觉。他望着父亲,眼中露出了一个孩子的胆怯。这一句写芦苇荡。芦苇荡“如绿色的浪潮直涌到天边”,无边无际,这样更能反衬人的渺小,给人以极大的心理压力,让杜小康“害怕”“胆怯”。 明确答案 课文第17段写道:杜小康想听到声音,牛叫或者狗吠。然而,这不可能。这一句写环境的安静。这样写的还有后面的写“无数萤火虫”。安静更能加重一个人内心的恐慌和孤独感,所以杜小康夜里睡觉时,“他紧紧地挨着父亲,并且迟迟不能入睡”。 感受孤独 孤独是痛苦的,也是美好的。 在你的成长过程中,有没有过孤独的经历?你的感受如何?请利用剩下的时间,完成下面的任务: 任务1:把自己的孤独的经历跟小组同学们分享。 任务2:以“孤独是 ”为主题写一段演讲稿在班里展示。 布置作业 观看电影《草房子》,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观后感。 16 孤独之旅 确定目标 1. 理清故事情节,把握小说主题。 2. 体会小说细节描写和环境描写对表现人物和主题的作用,品味小说优美的语言。 3.感悟人物的成长历程,扩展视野,丰富情感体验,树立坚定信念,培养战胜困难的勇气。 走近作者 曹文轩 曹文轩,1954年1月出生于江苏盐城,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主要作品有《山羊不吃天堂草》《草房子》《天瓢》《红瓦》《根鸟》《细米》《青铜葵花》《蜻蜓眼》《大王书》《我的儿子皮卡》《丁丁当当》《火印》等。创作并出版绘本《飞翔的鸟窝》《羽毛》《柏林上空的伞》等40余种。学术性著作有《中国80年代文学现象研究》《第二世界——对文学艺术的哲学解释》《20世纪末中国文学现象研究》《小说门》等。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曹文轩文集》(19卷)。《红瓦》《草房子》《青铜葵花》等被译为英文、法文、德文、希腊文、日文、韩文、瑞典文、丹麦文、葡萄牙文、俄文、意大利文等文字,计70余种。曾获中国作协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宋庆龄文学奖、冰心文学奖、国家图书奖、输出版权优秀图书奖、金鸡奖最佳编剧奖、中国电影华表奖、德黑兰国际电影节“金蝴蝶”奖、北京市文学艺术奖等重要奖项60余种。2016年获得国际安徒生奖。 把握内容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然后,用一段话概括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明确答案 少年杜小康,因家庭变故而失学,不得不跟随父亲去放鸭。生活的艰难和精神的孤独压迫着他,同时也锤炼着他的身心。在一场暴风雨后,他觉得自己“突然地长大了,坚强了”。 分析人物 杜小康是这篇课文的主人公。他有哪些特点?作者是怎样塑造这个典型人物的?请结合课文具体的语句简单分析。 明确答案 1.课文第2段写道:小木船赶着鸭子,不知行驶了多久,当杜小康回头一看,已经不见油麻地时,他居然对父亲说:“我不去放鸭了,我要上岸回家……”这时候杜小康害怕孤独,还有点自私和任性。 明确答案 2.课文第21段写道:这才是真正的芦荡,是杜小康从未见过的芦荡。到达这里时,已是傍晚。当杜小康一眼望去,看到芦苇如绿色的浪潮直涌到天边时,他害怕了——这是他出门以来第一回真正感到害怕。芦荡如万重大山围住了小船。杜小康一种永远逃不走的感觉。他望着父亲,眼中露出了一个孩子的胆怯。这是杜小康来到芦荡后真正感受到孤独,一种从未有过的孤独,深入骨髓的孤独。但是他没有再想回去,他开始一点点地变得坚强。 明确答案 第46段写道:杜小康闻到了一股鸭身上的羽绒气味。他把头歪过去,几乎把脸埋进了一只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