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大学生就业现状与对策.doc

发布:2017-08-24约6.84千字共15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大学生就业现状与对策 一、大学毕业生就业 大学生就业日益成为一个社会问题。但我国的人才总量是缺乏的,2003年大学毕业生212万,2004年280万,2005年340万。大学毕业后:①找工作,②继续升学进修。 失业的毕业生很多,很多的时候不能把简单、片面的原因归结或推卸为国家经济的疲软和人才过剩上面。 也有人认为:大学生就业的难度被夸大了。 目前,每年社会新增就业机会大约700-800万之间,按理应该有比较大的就业空间,问题是:疏通渠道,就业服务上有明显不足,也有较大的拓展空间。 民营企业:边远地方有很大需求。 目前的就业服务有较大的局限,尚未形成全国性的就业市场,大学生异地求职,信息不畅,成本太高。此外还有就业观念须转变。 大学生就业难,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供求矛盾失衡。大学生需求增长速度赶不上大学毕业生增长速度。 美国有2.7亿人口,大学4000所。 中国13亿人口,仅1000所,包括成人与民办高校,约3000所,按与美国同等规定要求中国有10000所大学,大学在校生的人数还远远达不到国家战略发展的需求。 2、总量矛盾与结构矛盾并存。城镇就业区加大,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领域转移速度同时加快,面临就成长劳动就业和失业人员再就业双重压力。 总量:每年城镇劳动力新增2400万,可安排约1000万,缺口1400万。 结构:行业素质供求矛盾。 城镇:农村富余劳动1.5亿人。 失业人员、新成长劳动:城镇登记失业人员800万元,大学毕业生280-300万。 3、大学的预期收入与用人单位提供的工资之间的差距,我国大学生预期高过40%,美国和欧洲大学生高于预期的10%。 北京调查,7%接受月底薪1000-1500元; 8%接受月底薪1500-2000元; 66%接受月底薪2000-3000元; 9%接受月底薪3000元以上; 4、大学生大多选择发达地区,高薪部门就业,愿到欠发达地区工作的较少,调查发现仅2.2%,收入期望值2000-4000元,月薪低于2000元坚决不干,主动不就业,北京某高校的调查发现,由于没有理想的就业单位,40.8%的大学生准备考研读博。很多大学生未签约但学校在统计时,为了报高就业率,存大虚报高报现象,有的还玩猫腻。初次就业率指标和数据不真实。 5、严重不足的就业需求: 从社会对就业岗位的需求角度来看,我国就业弹性总体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经济增长对就业的贡献越来越少。 6、就业需求增长极其缓慢,无法满足巨大的就业供给数量。 我国就业形势的新特点: 一方面是用工荒(民工荒),一方面就业难。 2012年,预计农民工进入城镇1.46亿人,新增大学毕业生660万,加上往年毕业尚未就业的150万,总共超过800万,按登记失业率4.3%结算,大约有 万学生不能就业。有两个问题值得大家关注: 其一,就业问题不会因为劳动力短缺而缓解。 其二,就业总量问题会慢慢转化为就业结构性矛盾。 大学毕业就业难,用人单位普遍存在“选人难”,有几个特点: ①热门专业人才过剩。 ②薪酬低,有业不就业。 ③假招聘,试用,有效招聘信息少。 ④教授多教练少,大学生求职遇到的最大困难“缺乏工作经验”“技能”占63% ⑤大学专业设置及存在的问题:一是重复;二是脱离社会需求;三是不注重学生实际能力的培训; ⑥大学生综合素质差:缺乏心理、礼仪和法律培训,怕吃苦,不愿从基层做起。眼高手低,。 ⑦大学生缺乏吃苦耐劳精神,人际沟通能力,缺乏挫折心理准备,实际工作能力差,作风散漫不谦虚,以自我为中心,比较自私,因此很多企业不愿接收应届大学生。 企业报怨“学费太高”:大学生就业后稳定性太差,一年内流失30%。 造成大学生就业难题很多: ①用人单位误导:过份关注文凭,存在性别歧视。 ②大学毕业生误区: 一是诚信问题:造假证书文凭; 二是公办高校折招,民办高校急增,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分数不断降低,学习不认真,动手能力差。 三是自身定位偏颇,都希望收入高,待遇好,选就业区域时,过份集中到大中城市和热点地区,就业压力明显增加,“高不成,低不就”的心理定位严重影响就 四是求职途径把握不准。不少大学生参加人才交流会“全面撒网”或“托关系”“找门路”以捧上“金饭碗”,不善推销自己。 ③高校的误区: 一是教师重视科研,对本科教学存在讲课满堂灌,课后不辅导,考试标准不严,学生评价期考一锤定音。 二是重视应试,轻视教养,专业知识面狭窄。 三是高校内部运营封闭,缺乏自我评价和改进机能。 四是由于经费的原因,重文轻理现象严重,设置投资少见效的专业,导致一些专业失衡。 二、应对之策 用人单位对策:①改变用人观 ②选人标准更科学合理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