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_2025学年高中历史第八单元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第25课两极世界的形成3教学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doc
PAGE
1-
第25课《两极世界的形成》
教学目标
目标内容
学问与实力
过程与方法
情感看法价值观
识记
理解、运用
美国的“冷战”政策
雅尔塔体系的确立;杜鲁门主义;马歇尔支配;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美、苏两国对峙中各自实行的政治、经济和军事措施。
史料研习
情境再现
问题探究
由于二战后美、苏双方在意识形态、社会制度,特殊是国家利益方面的尖锐对立,特殊由于美国“遏制共产主义的”战略,造成两极格局下的“冷战”对峙。
社会主义力气的壮大
欧亚一系列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各国内部的民主改革;经互会;华沙条约组织。
对比分析
史料研习
问题探究
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内部加强政治、经济、军事联系与合作对抵制西方资本主义势力的进攻起到了肯定的作用,但同时也因苏联的大国沙文主义政策使社会主义阵营内部的冲突不断加剧。
“冷战”阴影下的国际关系
德国的分裂;朝鲜半岛的分裂;古巴导弹危机。
美、苏两国在“冷战”状态下的对抗和冲突的激化对世界和平和国际关系的影响。
情境再现
史料研习
问题探究
“冷战”背景下美、苏双方的激烈争夺给世界和平与平安带来了极大威逼。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美苏“冷战”对峙的措施及表现。
难点:“冷战”状态下的美苏关系。
课时支配: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
请学生阅读单元引言,尝试提炼出一个令感到生疏的历史概念。(“冷战”)然后请学生描述“冷战”的形式。
讲授新课
一、两极格局的形成
(幻灯展示本节课要探究的几个重要问题)
1.战后出现两极格局的缘由是什么?
1.战后出现两极格局的缘由是什么?
2.什么是“冷战”?“冷战”局面是怎样形成的?
3.两极格局对峙对国际关系产生了哪些的重大影响?
(让学生带着1、2两个问题看书,思索,学生之间可以相互探讨。)
(幻灯展示材料)
从一切能得到的指数来看,
从一切能得到的指数来看,……美国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很多美国人,包括政府中的主要人物,都认为他们能够运用他们的力气吩咐全世界朝着美国式的民主资本主义方向走去。
──斯蒂芬?安布罗斯《全球主义的兴起》
美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在斗争中实际增长了50%以上,而整个欧洲(不包括苏联)却下降了25%。到1953年绝大部分制造业从破坏中复原过来后,整个欧洲所占比重也只有26%,而美国达44.7%。
——数据来源:保罗?肯尼迪著《大国的兴衰》
提问:从上述文字中分析一下战后初期美国状况和可能实行的外交政策?
美国可能成为世界霸主,操纵世界局势;美国的目标也可能引起其他国家的不满,而导致联合抗美的形势。
提问:分析材料中所提到的“他们能够运用他们的力气吩咐全世界朝着美国式的民主资本主义方向走去”的主见可能会遇到障碍吗?
障碍是苏联。这是不同的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
(幻灯展示材料)
材料一乔治
材料一乔治?凯南1947年发表文章称:“……美国对苏政策的最主要方面就是长期、耐性、坚决和警惕地对俄国扩张倾向的遏制……遏制的目标可以分三层:一是阻挡苏联进一步扩张势力,将其影响限制在二战结束时范围内,维持战后的状况;二是促使共产主义世界内部冲突的发展,瓦解社会主义阵营,从而大大减弱苏联的力气;三是苏联内政、外交朝西方所希望的方向发展。”
材料二杜勒斯攻击凯南的政策是消极的,注定要失败的,不道德的。他说:“美国的目标不能仅仅是把苏联共产主义限制在目前的范围内……美国政策的目标之一是最终复原至今受莫斯科限制的亚洲和欧洲国家真正的独立,我们不参加旨在承认苏联对它目前限制下国家独裁组织的行为。”
——《美国对外关系文件选》
①材料一中美国对苏联政策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②材料二中杜勒斯和凯南的分歧是什么?
③杜勒斯和凯南的政策是否有根本分歧?为什么?
归纳:战后出现两极格局的缘由是什么?
(1)战后西欧和日本衰落,美国确立称霸全球的战略;
(2)苏联实力增加,社会主义国家在世界上的影响日益增大;
(3)国家利益的争夺和意识形态的分歧。
二、美苏“冷战”
简要介绍教材导言中丘吉尔的“铁幕”演说。
英国首相丘吉尔是在其次次世界大战期间,带领英国人民取得反法西斯斗争宏大成功的民族英雄,是与斯大林、罗斯福并立的
英国首相丘吉尔是在其次次世界大战期间,带领英国人民取得反法西斯斗争宏大成功的民族英雄,是与斯大林、罗斯福并立的“三巨头”之一。
丘吉尔的头上戴有很多流光溢彩的桂冠,他是严谨多产的作家、辩才无碍的演说家、经邦治国的政治家、斗争中的传奇英雄。他一生中写出了26部共45卷(本)专著,几乎每部著作出版后都在英国和世界上引起轰动,获得如潮好评。1953年,他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此外,丘吉尔还可以称之为预言家、独创家、战略家、外交家。值得留意的是,丘吉尔是出名的顽固反共人物。二战中与苏联结为盟国,体现了一个杰出政治家的外交的高度敏捷性。但他曾经这样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