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盾构近距离下穿极既有运营地铁施工工法.docx

发布:2025-02-04约2.03千字共4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PAGE

1-

盾构近距离下穿极既有运营地铁施工工法

一、工程背景与挑战

(1)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地铁作为重要的公共交通工具,其建设规模不断扩大。然而,在城市地下空间有限的条件下,新建地铁线路与既有运营地铁线路之间的交叉与重叠现象日益增多。盾构法作为一种高效、安全的隧道施工技术,在地铁建设中得到了广泛应用。然而,在盾构近距离下穿既有运营地铁时,面临着诸多工程挑战,如施工过程中可能对既有地铁线路造成扰动、影响地铁运营安全、施工难度大、成本高等问题。

(2)面对这些问题,盾构近距离下穿既有运营地铁的施工工法设计至关重要。首先,需要充分考虑既有地铁线路的结构稳定性、运行状态以及周边环境等因素,确保施工过程中对既有地铁的影响降到最低。其次,盾构施工过程中,需要采取一系列技术措施,如优化盾构掘进参数、加强地层预加固、实施实时监控等,以减少对既有地铁的影响。此外,施工组织管理也是保证施工质量和安全的关键环节。

(3)鉴于盾构近距离下穿既有运营地铁施工的复杂性,相关研究和实践经验积累尤为重要。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案例的分析,总结出适用于我国国情的施工工法,对于提高盾构施工技术水平、保障既有地铁运营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同时,还需加强对施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因素的研究,制定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确保施工安全和质量。

二、盾构近距离下穿既有运营地铁施工工法设计

(1)在盾构近距离下穿既有运营地铁的施工工法设计中,首先需对既有地铁线路进行详细勘察,包括地质条件、隧道结构、运营状态等,以获取准确的数据。例如,在北京市地铁14号线盾构下穿既有地铁10号线工程中,通过地质勘察,发现地下水位较高,土层复杂,盾构掘进过程中需特别注意防水和地层稳定性。在此基础上,设计团队采用三维地质模型,对盾构掘进路径进行优化,确保施工安全。

(2)针对盾构近距离下穿既有运营地铁,施工工法设计需重点关注地层预加固和盾构掘进参数的优化。例如,在上海市地铁14号线盾构下穿既有地铁1号线工程中,采用预注浆加固地层,加固深度达10米,有效降低了地层沉降风险。同时,通过调整盾构掘进速度、扭矩、推进压力等参数,实现平稳掘进。据实际监测数据显示,该工程地层沉降控制在5毫米以内,有效保障了既有地铁运营安全。

(3)盾构近距离下穿既有运营地铁施工工法设计还需考虑施工过程中的实时监控和应急处理。以广州市地铁5号线盾构下穿既有地铁3号线工程为例,施工过程中,通过在盾构机头部安装高精度测量系统,实时监测地层变形和盾构姿态,确保施工精度。当监测到异常情况时,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如调整掘进参数、实施超前加固等措施,及时消除安全隐患。据统计,该工程共实施应急处理措施20余次,成功避免了可能对既有地铁造成的影响。

三、施工工艺与关键技术

(1)施工工艺方面,盾构近距离下穿既有运营地铁时,采用全断面土压平衡盾构机是关键。例如,在深圳市地铁11号线盾构下穿既有地铁2号线工程中,选用土压平衡盾构机,其土仓压力能够有效控制地层变形,最大程度减少对既有地铁的影响。根据现场监测数据,该工程地层沉降控制在3毫米以内,实现了平稳、安全的掘进。

(2)关键技术之一是地层预加固技术。在广州市地铁3号线盾构下穿既有地铁4号线工程中,采用化学注浆加固地层,注浆压力达到0.5MPa,有效提高了地层的承载能力。通过预加固,工程实现了地层沉降控制在5毫米以内的目标,保障了既有地铁的正常运营。

(3)实施盾构近距离下穿既有运营地铁的施工过程中,实时监控技术至关重要。例如,在杭州市地铁4号线盾构下穿既有地铁1号线工程中,采用光纤光栅应力监测系统,实时监测盾构机周围土体的应力变化。当监测到应力异常时,立即调整掘进参数,确保施工安全。据统计,该工程通过实时监控,成功避免了8次潜在的施工风险。

四、施工监控与风险控制

(1)施工监控是盾构近距离下穿既有运营地铁过程中风险控制的重要环节。例如,在武汉市地铁7号线盾构下穿既有地铁2号线工程中,采用多传感器集成监控系统,对盾构掘进、地层沉降、周边建筑物变形等多方面进行实时监控。通过数据分析,及时发现并预警潜在风险,确保施工安全。

(2)针对盾构近距离下穿既有运营地铁,风险控制措施包括但不限于:制定详细的应急预案,针对可能出现的风险进行分类和评估;加强施工过程中的安全教育培训,提高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对施工设备进行检查和维护,确保其正常运行;对施工环境进行监测,如地下水位、土层稳定性等,及时调整施工方案。

(3)在施工监控与风险控制过程中,信息共享和协调配合也至关重要。例如,在南京市地铁3号线盾构下穿既有地铁1号线工程中,建立了由施工单位、地铁运营方、监理单位等多方参与的信息共享平台。通过平台,各方实时共享施工数据、风险预警和应急响应信息,确保了施工过程中的信息透明和高效协调。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