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大天而思之说课稿Microsoft Office Word 文档.docx

发布:2024-07-06约2.68千字共6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说课稿

各位评委:

上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篇目是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之《先秦诸子选读》第六单元《荀子》选读之《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现在我从教材、学情、目标、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等方面对我的教学设计作如下说明。

一、说教材

教材的特点及该章节在本单元的地位及作用

诸子散文选读旨在增强学生对诸子百家散文思想性及艺术性的认知。《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选自先秦最后一位儒学大师荀子的《荀子·天论》篇。《荀子》一书,既是先秦重要的哲学著作,也是重要的散文集。全书基本上都是独立的专题散文。反映了荀况的社会观。文中荀况大胆地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光辉思想。这种“人定胜天”思想,把先秦唯物主义思想发展到最高峰。选文思理严整,首尾一贯,一气呵成,风格浑厚。运用大量排比句法,气势逼人,富于说服力和感染力,展现了荀子散文高超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本节作为体现荀子核心思想的重要章节,一则把荀子的核心思想交给学生。二则对于墨子的行文特点有所了解,以期有管中窥豹之效。

二.说学情

经过高一年级的学习,特别是《荀子.劝学》篇的学习,我们的学生既对先秦散文有了一定的认识,也积累了一部分的文言常识,包括字、词、句等。对于荀子其人、其思想也有了一定的评价鉴赏能力,对于荀子论辩说理的艺术手法也应略有感知。

三.教学目标

新课程标准对选修课程有“放开思路,发展个性,主动学习”的要求。因此对于选修课程的处理应该体现其特殊性,这里的特殊性有两个,一是选修课程的教学要有别于必修文本面面俱到的教学模式。二是诸子百家的思想,作品,学生在之前的历史课堂均有过接触,并不陌生。基于这两个特殊性,在教学目标的设定上至少要兼顾以下两点:一.对主要体现文本之所以被选读的一到两个点进行重点击破,比如思想性或艺术性。二.语文课堂的个性,尽管要对诸子哲学思想探究,挖掘,但要避免有过多的历史课之倾向,于是结合高二学生的具体情况,在学生结合导学案对文本的字词,文义,作家作品及背景了解掌握的基础初上,我为本节课制定两个教学目标:

1、选读1、4、5、8段,领会荀子天人思想的精髓

2、鉴赏、探究荀子论辩说理的艺术手法。

教学重点

选读1、4、5、8段,领会荀子天人思想的精髓

教学难点

鉴赏、探究荀子论辩说理的艺术手法。

四.说教法

本着“因材施教”以及“教学有法,教无定法”的原则。根据该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我主要采用诵读和合作探究两种教学方法。

主要依据:

文言教学应特别重视诵读,在读背的基础上积累文言的相关知识,增强语感,感悟文章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合作探究是提高学生合作与探究能力最直接而有效的方法。

五.说学法

新教学大纲明确指出:要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学习、探究。要重视师生的语言交际和心灵沟通,重视学生思维方法的学习。据此,我确定了以下学法及能力培养方向:

合作探究

动手、动口

五.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导入新课虽然只是一节课的开始,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为能在第一时间让学生进入情境,走近课题我用回顾孟子话语的方式导入

(PPT显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两千多年前,亚圣孟子论述了天地人三者的关系,先秦最后一个儒家大师荀子对这个问题也发表了自己的见解,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一探先贤思想之究竟。

二.出示教学目标

1、选读1、4、5、8段,探究荀子思想的精髓

2、鉴赏、探究荀子论辩说理的艺术手法。

设置依据:教学目标是一节课要完成的主要任务与方向,课堂的第一

时间要让学生明确今天的任务与重点,方能做到师生步调一致。

三.选读文段,探究思想活动设置

1学生分四组分别诵读.1、4、5、8并分别概括语段主要内容,归纳荀子在文中表达的思想核心。

学生分组回答,教师评价明确

治与乱非天、时、地。

怪之,可也;而畏之,非也。

物之已至者,人祅之可畏也。

制天命而用之

学生讨论思想核心并归纳教师评价总结

(教师板书 人定胜天)

设置问题:在对待天与人的问题上,荀子的核心思想是人定胜天,对这种思想当代学者李泽厚是这样评价的,你怎么看?

教师出示问题(PPT显示)

当代学者李泽厚曾就“星坠木鸣,国人皆恐,……而畏之,非也”说:“现代学人都大讲无神论,其实乃实用理性的范例,与唯物唯心无关。”试结合文中有关内容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看法。

学生讨论,教师明确并分析:荀子这种对天地阴阳之变化的认识,展现了他冷静的理性的批判态度,这种理性不是站在自然学科的基础上的科学探究,而是在战国时代“人祅”横行的社会背景下,从社会学的角度给那个时代提出一个反对超越社会迷信的命题,体现荀子对社会实用价值的追求。

这是本节课的重点,活动与问题设置依据:

检验学生熟悉文本的程度及解读文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