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初二下学期地理期末考试复习.doc

发布:2020-03-06约2.33万字共22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七年级地理 地球和地球仪 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1、形状:赤道略鼓、两极稍扁的不规则球体 2、 地球的大小:平均半径6371千米,赤道半径6378千米,极半径6357千米,赤道周长约40000千米,表面积约5.1亿平方公里 二、地球的模型 地球仪:人们仿照地球的形状,并按一定的比例把它缩小,制作了地球模型——地球仪 三 、地轴和两极 地 轴:地球的旋转轴(倾斜方向保持不变,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地轴同地球表面相交于两点,其中对着北极星的一端是北极,另一端是地球的南极。 四、经线和纬线 1:经线和纬线的概念 (1)经线:连接南北两极并且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 (2)纬线:与经线垂直并且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 2:经线和纬线的特点比较 成圈状况 长度 作用 相互关系 纬线 都是圆 从赤道向两极缩短 指示东西方向 相互平行 经线 都是半圆(两条相对的经线组成圆,度数互补,性质相反) 都相等(长度约2万千米) 指示南北方向 相交于南北两极 3:几条特殊经线 (1):本初子午线,即0°经线,东西经度界线 (2):180 °经线,大致与日界线重合 (3):20 ° W和160 ° E,东西半球的界线 4:几条特殊纬线 (1):赤道,即0°纬线,南北半球界线 (2):南北回归线(23°26′): 热带与温带的界线,即太阳直射范围的界限 (3):南北极圈(66°34′): 温带与寒带的界线,即极昼、极夜范围的界限 五、经度: (1)概念:为了区别每一条经线人们给它标上的不同的度数,就是经度。 (2)划分:通过英国格林尼治天文台的经线为0度经线(又称本初子午线)、全球共为360度,0度经线以东称东经,用“E”表示、0度经线以西称西经,用“W”表示 (3)判读: ①东、西经度:向东增加的为东经,向西增加的为西经 ②东、西半球:20°W以东,160°E以西为东半球。20°W以西,160°E以东为西半球 六、纬度: (1)概念:为了区别每一条纬线人们给它标上的不同的度数,就是纬度。 (2)划分:赤道为界,赤道以北称北纬,用“N”表示、赤道以南称南纬,用“S”表示。纬度的最大值为90° (3)判读: ①南、北纬度:向北增加的为北纬,向南增加的为南纬 ②南、北半球:以赤道为界,赤道以北为北半球,赤道以南为南半球 ③高、中、低纬:0°-30°为低纬 30°-60°为中纬  60°-90°为高纬 地球运动 一、地球自转与公转的比较 方 向 周 期 中 心 轨道面 自转 自西向东 北极:逆时针 南极:顺时针 24小时 地轴 赤道平面 公转 自西向东 北极:逆时针 南极:顺时针 一年 太阳 黄道平面 二、地球自转所产生的地理意义: ⑴:产生了昼夜更替的现象 ⑵:使经度不同的地方出现时间差异,(产生了地方时,经度每隔15°,地方时相差1小时) 三、地球公转所产生的地理意义: ⑴:产生了昼夜长短的变化 ⑵:产生了四季变化和五个热量带(五带的划分能填图图在教材12) 地图 一、地图上的比例尺 1、比例尺的概念:地图上的比例尺,表示图上距离比实地距离缩小的程度。 比例尺=图上距离÷实地距离 2、地图上的三要素包括:方向、比例尺、图例和注记。 3、在地图上确定方向:有指向标的地图,指向标箭头指向北方;没有指向标的地图,通常采用“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来确定方向。 有经纬网的地图,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4、比例尺就是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之比,一般来说,所画范围大,内容简单,选用比例尺小,反之,所画范围小,内容详细,选用比例尺大。比例尺是个分数式,分母越大比例尺就越小。 二、高度的表示方法:海拔与相对高度 1、等高线: 地面上海拔高度相同的各点的连线 。 2、等高线疏密与坡度陡缓的关系:等高线越疏密,坡度越陡。 3、山地不同部位的等高线判读:(图P教材16) (1)山脊:(山的高处像兽类的脊梁骨似的高起部分)等高线向低处凸出的地点的连线 (2)山谷:等高线表现为向海拔高的凸进去 (3)山顶:密闭等高线中高周低 (4)鞍部:两山顶之间相对的低地 (5)陡崖:等高线重叠的地方 4、地表各种高低起伏的形态,总称为地形。通常分为平原、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五种基本类型。 5、地形图上用海拔来表示地面的高低起伏。绿色表示平原、蓝色表示海洋、黄色表示高山高原、白色表示冰川。 6、地形特点:平原和高原的共同特点是地面起伏小;不同的是平原海拔高,一般在200米以下,而高原海拔较高,边缘比较陡峭。山地和丘陵的共同特点是地面崎岖不平;不同是山地较高,海拔多在500米以上,坡度较陡,沟谷较深,而丘陵较低,相对高度一般不超过200米。盆地四周多被山地或高原环绕,中部相对低平。 7、七大洲地形特点(世界地形图) 亚洲 ⑴地形复杂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