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物理化学-第五章 表面与界面.pdf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湖南工学院
第五章 表面与界面
表面的质点由于受力不均衡而处于较高的能阶。这就使物体表面呈现一系列特殊的性
质。高分散度物系比低分散度物系能量高得多,必然使物系由于分散度的变化而使两者在物
理性能(如熔点、沸点、蒸气压、溶解度、吸附、润湿和烧结等)和化学性质(化学活性、
催化、固相反应)方面有很大的差别。随着材料科学的发展,固体表面的结构和性能日益受
到科学界的重视。随着近年来表面微区分析、超高真空技术以及低能电子衍射等研究手段的
发展,使固体表面的组态、构型、能量和特性等方面的研究逐渐发展和深入,并逐渐形成一
门独立学科——表面化学和表面物理。
表面与界面的结构、性质,在无机非金属固体材料领域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例如
固相反应、烧结、晶体生长、玻璃的强化、陶瓷的显微结构、复合材料都与它密切相关。
表面:—个相和它本身蒸汽(或真空)接触面称之。
界面:—个相与另一个相(结构不同)接触的分界面称之。
相界:指具有不同组成或结构的两固相间的分界面。
晶界:是指同材料相同结构的两个晶粒之间的边界。
习惯上把液-气界面、固-气界面称为液体表面和固体表面。表面可以由一系列的物理化
学数据来描述(表面积、表面组成、表面张力、表面自由能、熵、焓等),表面与界面的组
成和结构对其性能有着重要的影响。
表面与界面起突出作用的新型材料,如薄膜、多层膜、超晶格、超细微粒与纳米材料等
发展如日中天。
5.1 晶体表面的行貌与结构
5.1.1 晶体表面的行貌
一、晶体表面的不均匀性,表现在:
(1) 绝大多数晶体是各向异性,因而同一晶体可以有许多性能不同的表面。
(2) 同一种物质制备和加工条件不同也会有不同的表面性质。
(3) 晶格缺陷、空位或位错而造成表面不均匀。
(4) 在空气中暴露,表面被外来物质所污染,吸附外来原子可占据不同的表面位置,形成有
序或无序排列,也引起表面不均匀。
(5) 固体表面无论怎么光滑,从原子尺寸衡量,实际上也是凹凸不平的。
扫描隧道显微镜(STM)对硅单晶表面的直接观察证实了平台-台阶-扭折的存在 !
二、固体表面力场
(1)固体表面力场定义:
晶体中每个质点周围都存在着一个力场,在晶体内部,质点力场是对称的。但在固体表
材料物理化学
湖南工学院
面,质点排列的周期重复性中断,使处于表面边界上的质点力场对称性破坏,表现出剩余的
键力, 称之为固体表面力。
(2)表面力的分类:
1.长程力:作用范围较范德华力大得多,两相分子间的分子引力,实质是范德华力。
2.范德华力:A-静电力(极性分子之间);B 诱导力(极性与非极性分子);C 色散力
(非极性分子之间)
5.1.2 晶体表面结构
晶体表面的成分和结构都不同于晶体内部,一般大约要经历4-6个原子层之后才与体内
基本相同,晶体表面实际上只有几个原子层范围。在晶体内部质点处在一个对称立场,但在
晶体表面表现出剩余的键力,即固体的表面力。液体通过改变表面的形状,力图形成球形表
面来降低系统的表面能;晶体质点不能自由流动,只能借助于晶体表面结构的改变来降低表
面能。
降低表面能一般有两种方法:
1.表面质点自行调整
⑴将低表面能的晶体暴露在表面上
⑵通过表面弛豫
⑶通过表面重构
2.表面的成分偏析和表面对外来原子的的吸附以及这两种的相互作用
一、晶体表面的微观排列状态(维尔威结构学说)
1.弛豫过程:表面层负电子外侧不饱和,电子云将被拉向内侧正离子一方,极化变形,通过
电子云极化变形来降低表面能过程(瞬间完成改变表面层键性)。见P149 图5.4
2.重排过程:晶格必须稳定,作用力大,极化率小的正离子应处于稳定位置,正离子向内负
离子排斥向外——重排。见P149 图5.5
3.表面双电层:离子键逐渐过渡为共价键,表面为一层负离子所屏蔽——表面双电层。见
P149 图5.6和图5.7 。
4.表面等负性:易吸附正离子。
5.双电层厚度由极化程度来决定,并影响表面能和硬度(极化变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