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毛细管电泳技术20142.pdf

发布:2017-09-25约1.26万字共54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高效毛细管电泳技术 熊 英 2014年12月12日 毛细管电泳仪 毛细管电泳仪示意图 毛细管电泳 1937年Tiselius首先提出电泳分离技术, 利用自己设计的电泳装置对马血清中的 蛋白质进行了分离和鉴定,建立了移动 界面电泳方法。 1962年Svensson建立了对蛋白质分辨率 Tiselius 很高的等电聚焦电泳方法。 瑞典科学家 1967年Hjerten发明了毛细管电泳。 教学安排  基础理论  仪器系统  电泳分类 基础理论 电泳:带电物质在电场中的泳动 毛细管电泳:被分离物质在毛细管中的电泳 基础理论淌度 淌度:单位电场下的电泳速度,或称电 迁移率,μ= v/E 绝对淌度:无限稀释溶液中测得的淌度 0 μ = q/6∏ηr 有效淌度:表现值比μ0小 基础理论淌度 分离类型 分离依据 化学实质 萃取 溶解度 进入两相速度不同 过滤 体积尺寸大小 过孔速度不同 离心,沉降 密度与沉降阻力 沉降速度不同 色谱 分配系数 前进速度不同 电泳 淌度 前进速度不同 基础理论电渗流 电渗是由于外加电场对管壁溶液双电 层的作用而产生的溶液的整体流动。 基础理论电渗流 双电层厚度 δ=(εRT/2cF2)1/2 电渗率 μ=εζ/η= δϴ/ η ε介电常数; R气体普适常数8.314J/K; T热力学温度; C摩尔浓度; F法拉第常量96500C/mol; ζ 电动势; η溶液黏度; ϴ管壁电荷密度。 基础理论电渗流 电渗流形和泵推流形对区带宽度的影响 基础理论电渗的控制 方法 影响 说明 电场强度 正比于电渗 E 降低可能引起分离效率和分 辨率的降低;E增加,焦耳热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