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之我见.doc

发布:2018-01-27约2.68千字共4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精品论文 参考文献 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之我见 张晓静 河北省邢台市西仓巷小学 摘 要:语文教学中的“文”“道”关系一直是我国语文教学研究的热点和关注的重点。本文主要阐述当前小学语文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如对小学语文教学育人之“道”的泛化理解和窄化理解,“道”与语文教学过程相分离等。然后根据问题,分析了原因,主要有历史原因、学科原因、教师原因,考试评价原因等。总之,小学语文学科因其独有的特点和优势,在整个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要不断加强小学语文教学工作。 关键词:小学语文 原因 问题 教育 一、当前小学语文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语文教学中的“文”“道”关系一直是我国语文教学研究的热点和关注的重点。然而对语文教学“道”的理解却有多种不同的理解,主要的表现有对语文教学育人之“道”的泛化理解、窄化理解“道”与语文教学过程相分离。   (一)对小学语文教学育人之“道”的泛化理解 小学语文教学最基本的任务,就是从教学生识字、写字开始,进行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和基本能力的训练,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学会读书、看图、说话、作文,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的习惯。因而小学语文是整个义务教育阶段最重要的一门学科,对其他学科的学习起到奠基性的作用。然而正是程中,忽视了对“道”的过程性和深度性的把握。这些问题都阻碍了小学语文教学独特育人价值的实现。   (二)对小学语文教学育人之“道”的窄化理解 随着小学语文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的不断颁布,对小学语文学科性质、教学目标及内容的认识呈现出不断深化的趋势。尽管语文教学的发展取得了较大的进步,但仍旧存在着一些问题。例如:因具有丰厚的人文性特点,语文学科成为间接德育渗透的主要课程,但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却容易把这种渗透性的德性教育异化,以至于教师对语文教学育人之“道”的“道”狭隘的理解为对学生进行的。例如一位老师对《鸟岛》一课教学目标的设计:知识目标:学会本课生字词,线内的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和成语。从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出,教师对语文教学的育人之“道”的理解还停留在两个方面:语文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培养、语文课文的思想教育意义,而对于诸如其他审美能力、学习兴趣的培养等则没有进行相应的目标设计和展开。   (三)“道”与语文教学过程相分离   由于对“道”的理解的偏差,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容易将“道”作为课堂教学的附属品来看待,通常表现为在课堂教学的结束部分对学生进行道德号召,例如号召学生学习课文中某位伟人的优秀品质、保护生态环境等等。这些所谓的道德号召,本应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之中,在阅读和学习课文的过程中让学生不断体悟,进而实现语文教学的育人之“道”。因此,在对语文教学的育人之“道”有了正确和全面的理解之后,最重要的任务则是如何组织和实现这些育人之“道”。而实现的途径主要是通过语文教学过程,教师和学生通过不断的对话和体悟,达成对“道”的深度理解和把握,发挥语文教学的独特育人性,促进学生的发展。   二、偏差的原因分析   (一)学科原因   现代语文的发展可以追溯到清末现代语文萌芽时期,期间又经历了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的洗礼。在这期间,现代语文的发展取得了不少标志性的成果。例如:1912年9月,教育部颁布了新的学制(壬子癸丑学制)。此外,由新的思想启蒙运动逐步转化而成的“五四”新文化运动,在当时激进的民主主义战士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的领导下,以《新青年》为主要阵地,提出“拥护民主”“拥护科学”的口号,同时亮出了“文学革命”“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的旗帜,掀起了一场反帝反封建的“伟大而彻底的文化革命”并取得了成功。建国后的现代语文教育也取得了巨大进步。 (二)课程内容不完善   长期以来,小学语文课程的目标就是要从课文中掌握一些所谓的“事实、观点、问题,以及处理它们的方式”。对于同样一篇课文有的教师主要是指导学生分析课文的思想内容,有的教师则是指导学生分析课文的写作特色,有的教师什么也不分析,只是让学生去读、去背、去体悟。这反映出每位教师对课程内容的把握不清晰,对语文教学培养学生哪些素养的问题认识各不相同,这就导致教学过程中教师对课程内容实施的方式有所不同,因而对学生所产生的影响也会各不相同。 (三)历史原因 “文”“道”的提出是我国特殊时期社会政治的回响,它与其说是个“理论研究”的问题,不如说是“统一认识”的运动。当然,运动的结果是“笼统地”承认了“在语文教学中文和道不可分割的道理”,这不无积极的意义。但这种承认,也造成了语文教育研究的一些混乱,如“在1963年的大纲中,lsquo;文rsquo;有时指lsquo;语文教育rsquo;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