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计划.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计划
(高职本科类)(四年制)
一、业务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具有良好科学素养,掌握计算机硬件、软件与应用(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与方法),能在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部门从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实际工作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
二、业务培养要求本专业的学生主要学习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从事应用计算机的基本训练,具有开发计算机系统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个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具有自然科学基础、人文社会科学基础及语言文字表达能力;2.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3.掌握计算机系统的分析和设计的基本方法;4.具有研究开发计算机软、硬件的基本能力;5.了解与计算机有关的法规;6.了解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发展动态;7.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获取信息的能力;
8.掌握一门外语,能够熟练阅读本专业外文书刊,并具有初步的听、说、写能力。
9.获得2~3个计算机职业资格证书。
三、主干学科和
主干学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四、主要课程/学位课程
主要课程:电路原理、模拟电子技术、数字逻辑、计算机组成原理、微型计算机技术、计算机系统结构、计算机网络、离散数学、程序设计、汇编语言、数据结构、操作系统、数据库系统。
学位课程: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政治经济学、毛泽东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概论、大学英语、高等数学、大学物理、大学语文、程序设计基础、概率统计、电路原理、离散数学、数字逻辑、模拟电子技术、计算机组成原理、微型计算机技术、操作系统、数据结构、计算机系统结构、计算机网络、数据库系统、软件工程、算法设计与分析(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计算机维修技术)。
五、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大学物理、程序设计基础程序设计实验、电子电路实验、计算机组成原理与系统结构实验、网络与通信实验、电子实习、计算机基础训练、
C语言课程设计、面向对象语言课程设计、汇编语言课程设计、计算机组装实习、英语集中训练、毕业实习、毕业设计。
六、学制:四年
七、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八、课程体系构成以及学时、学分分配:
本专业培养计划设必修课 34 门,计 2338 学时,140 学分;选修课 34 门,935 学时,54 学分,每个学生选修不少于10个学分校定选修课和8个学分系定专业选修课(158学分);集中实践 40 周,40学分;创新学分3学分;共计 201 学分。
各学期各类课程额定学分分配表
学期
类别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合计 所占比例(%) 公共基础课学分 21 24 15 11 4 4 0 0 79 39.90 专业基础课学分 0 0 7 8 14 11 6 0 46 23.23 专业必修课学分 0 0 0 0 0 7 8 0 15 7.58 系定选修课学分 0 0 0 0 0 3 5 8 4.04 校定选修课学分 2 2 2 2 2 10 5.05 实践环节学分 5 0 1 5 4 2 5 18 40 20.20 额定学分合计 28 26 25 26 24 27 24 18 198 100.00 说 明 本专业毕业生至少要修满 201 个学分(含3个创新学分)。 九、教学环节的要求和安排
理论教学的要求
理论教学的安排和考核方式见必修课进程表。各课程在教学中应符合培养目标的要求,同时要根据各课程的发展,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将最新研究成果体反应在课程中,在教学上要使用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2.实践环节的要求和安排实践环节的时间安排见附表(三),要求及考核方式如下:
军训 军训采用集中方式进行,安排在第一学期前两周。成绩由教官根据学生的表现和及测试确定。
各类实习和生产劳动 各类实习和生产劳动在进行前,要根据相关课程的要求写出实习大纲,在大纲中要对实习、劳动的目的、内容和达到的技能训练、实习报告要求作出明确的规定。成绩根据学生在实习劳动中的表现技能达到的程度,由指导教师给出。
各类课程设计 各类课程设计要根据相关课程和培养目标的要求,合理确定设计题目,使其能够达到某一类能力的综合训练。成绩根据设计成果的质量确定。
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提倡学生在第七学期确定选题方向,开始做课题的前期准备;毕业设计(论文)选题要符合培养目标的要求,达到综合训练的目的,选题尽可能结合实际。
山 东 科 技 大 学
培 养 计 划 一 览 表
专业: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制: 四年制订日期: 2005年4月22日
(一)学历
周次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