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虚假财务报告成因的分析毕业论文.doc

发布:2017-09-07约字共9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毕 业 论 文(设计) 论文题目:虚假财务报告成因的分析 学生姓名:刘佳 学 号:1104030830 年级专业:11级财务管理 指导老师:张冬梅 系 别:管理科学与工程系 湖南·长沙 二O一四年三月 目录 摘要 3 1前言 3 2虚假财务报告概述 3 2.1虚假财务报告的概念界定 3 2.2公司提供虚假财务报告的现状 4 2.2.1我国公司虚假财务报告的现状 4 2.2.2海外上市公司虚假财务报告的现状 4 2.3公司提供虚假财务报告的危害 4 2.3.1影响国家宏观经济决策 5 2.3.2造成国有资产流失,国家利益受损 5 2.3.3破坏市场经济秩序,打击投资者的信心 5 3虚假财务报告的成因分析 5 3.1会计信息需求主体利益冲突 5 3.1.1从投资者角度分析 5 3.1.2从经营者角度分析 6 3.2内外监管约束机制不完善和不到位 6 3.2.1企业治理层混乱 6 3.2.2监督机构形同虚设 6 3.3上市公司利益驱动和环境因素 6 4上市公司虚假财务报告的识别 7 4.1上市公司虚假财务报告的识别方法 7 4.1.1不良资产剔除法 7 4.1.2关联交易剔除法 7 4.2针对利益主体提供会计信息 7 4.3完善企业自我约束机制 8 5结束语 8 参考文献 8 致谢 8 虚假财务报告成因的分析 作 者:刘 佳 指导老师:张冬梅 (湖南信息科学职业学院管理科学与工程系11级财务管理,长沙 410151) 摘要:随着证券市场以信息披露为核心的监管工作的不断加强,虚假财务报告层出不穷,已严重影响了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本文在已有的国内外研究成果基础上,对虚假财务报告产生的原因进行探讨,根据虚假财务报告的舞弊现状分析财务会计报告的造假类型和手法,运用舞弊3角理论和理性选择理论分析企业虚假披露财务报告的压力和动机,结合博弈论分析会计信息披露质量控制制度和监管制度失衡对虚假财务报告形成的影响,从公司内部治理结构缺陷导致的信息不对称角度分析内部人控制导致的操纵财务报告现象。在此基础上,试图通过会计制度在政府与企业间的多次博弈来进1步完善和修订会计制度,通过完善公司治理机制减少内部人控制现象,通过推进会计师事务所体制改革以及加强社会力量监督等措施,尽量减轻虚假财务报告发生的可能性。“寄生”问题始终没有得到有效解决。挽救投资者对证券市场的信心,寻求上市公司提供虚假财务报告的成因、根治上市公司虚假财务报告现象是我国会计理论、会计实务以及监管界面临的迫切而现实的问题。 2.2.2海外上市公司虚假财务报告的现状 欧洲资本市场也面临着同样的困扰。2003年,仅次于美国沃尔玛和法国家乐福的世界第三大零售商荷兰皇家阿霍尔德公司爆出震动全球的“假账丑闻”。阿霍尔德丑闻的发生,让投资者对欧洲上市公司的诚心度和欧洲公司及财务监管机制的有效性产生了怀疑,并使欧洲在目前的会计标准之争中处于不利地位。在世界其他地方也可随处找到虚假财务报告的影子。上市公司虚假财务报告问题,不是中国特有的问题,而是一个国际性难题,并已成为制约资本市场发展的瓶颈,世界经验发展的绊脚石,应引起全球会计界和审计界的高度关注和研究。 2.3公司提供虚假财务报告的危害 上市公司虚假财务报告的危害据统计,美国系列财务造假丑闻使美国经济,而中国作为新兴的资本市场遭受的打击更大。假账的大量存在,使得一些上市公司在虚假中把国有资产流到个人腰包,也使得国家的一些统计信息及经济指标误差很大,这不仅严重影响了政府的决策,而且也动摇了“诚信”这块市场经济的基石,更重要的是使整个社会的公信力大大降低。当前,上市公司这种虚假财务报告的泛滥与我国安定的社会、稳定的经济形势及我国在国际上的形象是极不相称的。其危害主要表现在: 影响国家宏观经济决策, 截至到2009年7月底235700亿元,占2008年GDP比例约95.4%,流通市值116700亿元,市值全球排名第三位。因此上市公司虚假的财务信息大量存在,将直接影响国家的宏观调控和微观决策的能力,扰乱国民经济的正常运行。 造成国有资产流失,国家利益受损在虚假财务报告的掩护下,有些上市公司通过减持国有股等形式,转移、私分和侵占国有资产;有些上市公司避开国家有关部门的监管,借助隐瞒收入等手段,造成国家税款的流失,甚至于给腐败滋生提供温床,败坏了社会风气,导致国家利益受损。可以说,许多贪污受贿、偷税漏税、挪用公款等经济违法犯罪活动,以及大量的腐败现象,几乎都与做假账分不开。 上市公司业绩可疑,直接引发信任危机,虚假财务报告的普遍存在,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