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院物理学专业培养方案.pdf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24
理学院物理学专业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培养学生具有坚实的数学基础、广博的物理学基本知识、系统扎实的物理学基础理论、
基本实验方法和技能,了解物理学发展的前沿和科学发展的总体趋势,掌握必要的电子技
术和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熟练掌握英语,受到基础研究或应用基础研究的初步训练,具
有一定的基础科学研究能力和应用开发能力。培养基础扎实、后劲足、适应能力和知识更
新能力较强的高级人才。毕业后适宜继续攻读物理学及相关的高新技术学科、交叉学科等
学科领域的研究生,也可到科研、高等学校、产业部门等从事科研、教学、管理和高新技
术研发工作。
二、学制、授予学位及毕业基本要求
学制: 四年
授予学位: 理学学士
课程设置的分类及学分比例如下表:
类 别 学 分 比 例
通 修 课 71.5 45.69%
学科群基础课 51-54 32.59%
专 业 课 ≥26 16.61%
毕 业 论 文 8 5.11%
合 计 156.5-159.5 100%
三、修读课程要求
要求修读的课程分为四个层次,每个层次的课程设置及结构如下:
1、通修课:(71.5 学分)
参照学校关于通修课的课程要求。其中物理类课程和电子类课程以本专业要求为准,
以下课程也作为本专业的通修要求:
大学物理―现代技术实验(1 学分)、大学物理-研究性实验(1 学分);
2、学科群基础课:(51-54 学分)
IN02*(信息类课程):(3学分)
电路分析基础(3学分)
25
MA02*(数学类课程):(8学分)
复变函数(A)(3学分)、数理方程(A)(3学分)、计算方法(B)(2 学分)
PH02*(物理类课程):(40-43 学分)
力学(3学分)、热学(2学分)、电磁学(4 学分)、理论力学(3 学分)、光学(3 学分)、
原子物理学(3 学分)、电动力学(4 学分)、量子力学 A(4 学分)和量子力学 B(6 学分)(二
选一)、等离子体物理导论(2 学分)、计算物理学(核科学类)(3 学分)和计算物理学(非核
科学类)(3 学分)(二选一)、热力学与统计物理(4 学分)、固体物理学 A(3 学分)和固体物
理学 B(4 学分)(二选一);
3、专业课:(选≥26 学分)
三个方向:PH03*(物理类课程):(选≥6学分)
物理学中的群论(4 学分)、高等量子力学(4 学分)、粒子探测技术(4 学分)、核与
粒子物理导论(4 学分)、核与粒子物理基础实验(2 学分)、原子分子物理(4 学分)、现
代原子分子导论(3 学分)、原子分子物理实验方法(3 学分);
理论物理方向:PH03*(物理类课程)(选≥20 学分)
核与粒子物理基础实验(2 学分)、广义相对论(3 学分)、物理学中的群论(4 学分)、
高等量子力学(4 学分)、量子场论(I)(4 学分)、原子核理论(4 学分)、近代数学物理
方法(3 学分)、非线性物理(4 学分)、高等统计(4 学分)、量子多体理论(I)(4 学分)、
原子分子物理(4 学分);
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方向:PH03*(物理类课程):(选≥20 学分)
核与粒子物理基础实验(2 学分)、核物理专业实验(2 学分)、高等量子力学(4 学分)、
粒子探测技术(4 学分)、核与粒子物理导论(4 学分)、原子核物理(4 学分)、核技术应
用(4 学分)、核与粒子物理实验方法(4 学分);
原子分子物理方向:PH03*(物理类课程):(选≥20 学分)
核与粒子物理基础实验(2 学分)、核物理专业实验(2 学分)、原子分子物理(4 学分)、
现代原子分子导论(3 学分)、原子分子物理实验方法(3 学分)、粒子探测技术(4 学分)、
广义相对论(3 学分)、物理学中的群论(4 学分)、高等量子力学(4 学分)、量子场论(I)
(4 学分)、近代数学物理方法(3 学分)、非线性物理(4 学分)、高等统计(4 学分)、量
子多体理论(I)(4 学分);
跨学科选修课程:暂不作硬性要求。
本专业主要课程:高等数学、力学、热学、电磁学、光学、原子物理、理论物理、电
子线路、信息技术、固体物理学等。
26
四、主要课程关系结构图
物理学专业基础和专业课程相互关系结构图
计算机文化基础
C 语言程序设计
数据结构与数据库
电子技术基础(1)
电子技术基础(2)
电子线路基础实验
微机原理与接口
多变量微积分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复 变 函 数
数 理 方 程
计 算 方 法
力 学 电 磁 学
理论力学
光 学
原子物理
电动力学
量子力学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