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光面爆破技术在红叶二级引水隧洞中的应用.doc

发布:2017-08-27约2.42千字共5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光面爆破技术在红叶二级引水隧洞中的应用   ??? 摘 要:在红叶二级水电站CⅣ标段引水隧洞施工中,采用光面爆破技术,特别是对Ⅲ类围岩进行了全断面光面爆破,有效地控制了超、欠挖,取得了比较理想的效果。   关键词:隧洞;光面爆破;隧洞施工;红叶二级水电站 1 前 言   通常的爆破方法,经常使开挖轮廓线以外的围岩和岩体的完整性受到破坏,爆破后的轮廓线不很平整,超、欠挖得不到控制,甚至出现许多裂缝和裂隙,加大了围岩的不稳定性和支护工作量,特别是在工期短、安全支护同开挖相互干扰情况下,需要特殊的控制爆破。光面爆破可有效地解决此类问题,它主要是通过合理地布置周边孔眼,控制炸药的用量、起爆爆炸力和起爆顺序,得到设计要求的开挖轮廓线,从而减少超、欠挖,减轻对围岩的破坏。这种方法对加快工程进度,保证施工质量、洞内作业的安全,特别是对以低价中标而以总价承包的承包方来说,降低工程造价,获取利润,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2 工程概况   红叶二级水电站引水隧洞沿杂谷脑河左岩布置,沿线山体雄厚,谷坡陡峻。隧洞围岩类别以Ⅱ、Ⅲ类为主,Ⅳ类次之,局部洞段为Ⅴ类。地质岩层多数为石灰岩,部分为砂岩,抗压强度为90~25MPa,岩石坚固系数f为2~5,开挖断面为马蹄形,高7.3m,底宽6.0m,圆拱部分半径为3.65m,断面面积为45.423m2。   根据地质条件,适宜全断面开挖。超挖控制在15cm以内,使设计轮廓线以外的超挖最小,并使围岩的破坏达到最小。在Ⅱ、Ⅲ类围岩中,光爆孔的半孔率不得少于70%。因此,对爆破作业提出了以下的要求:   (1)必须采用光面爆破技术,保证永久挂网喷护具有外观平整的围岩;   (2)要选择合理的爆破参数、装药结构、起爆顺序,保证开挖后的轮廓线符合要求,减少超、欠挖,减小对围岩的扰动,从而减少支护工作量。 3 施工方案选择   在考虑和选择隧洞施工方案时,主要从作业人员的实际操作技术水平、机械设备、隧洞内的环境条件、施工安全等方面进行合理选择,以保证施工安全性高、质量好、开挖迅速,从而加快工程进度。   为了配合全断面开挖,自行设计、制作了开挖作业平台车。它具有打孔、装药、支护等多种用途。整个平台车分为三层,钻孔时上、中、下可以同时进行。在平台车上焊接有分水包和分风包,架有照明灯具。由东风143车改装而成,机动性能好,可缩短工序时间。 4 全断面光面爆破设计 4.1 钻爆器材   钻孔时,使用13台手持带气腿的YT-28(7655)凿岩机,钻头直径为38mm,是一字型合金钻头,钻杆长3m。除掏槽眼外,其它眼深2.8 m。   施工中用风,在支洞口设置2台20m3/min的电动空压机,再用4寸钢管将风送到工作面。 炸药用的是四川省雅安化工厂生产的2号岩石 乳化炸药32药卷和25药卷,引爆雷管用8号工业纸壳火雷管,炮眼内的起爆雷管用的是非电毫秒雷管,共有15段。 4.2 爆破参数确定 4.2.1 光面爆破参数的计算 4.2.1.1 光面爆破不偶合系数 式中 [δc]的取值为70 MPa;dk为炮眼直径,38mm+2mm=40mm   经过计算,D=2.1,因此取di=20mm。 4.2.1.2 光面爆破周边眼间距   E=54.297 6kp·di(2)式中kp按表1选取,即取kp=0.56。 ??? 算出E=61cm。 4.2.1.3 最小抵抗线的计算 ??? W=1.25 E(3)     算出W=76cm。 4.2.1.4 光面爆破装填系数的计算 式中L为炮眼深度;[τ]取4.6 MPa;[δe]取3.3 MPa。   算出β=0.576。 4.2.1.5 光面爆破单孔装药的计算 式中 ρ0为炸药密度,取1g/cm3。 4.2.2 确定其它非周边眼爆破眼数   根据开挖断面面积与钻眼直径的关系(见图1),确定不包括周边眼的炮眼个数为60个左右,根据实际开挖面积布置,取58个。 4.2.3 其它爆破参数   全断面开挖面积45.423m2,炮眼总数为87个(包括周边眼),炮眼布置见图2。采用三级复式楔形掏槽,布置形式如图3所示,各爆破参数见表2。 5 开挖作业中的技术措施   根据设计要求,为确保开挖爆破质量和施工的顺利进行,采取了如下技术措施:   (1)对爆破作业人员进行技术培训,并制定爆破施工的质量管理办法和奖惩制度。   (2)提高布眼精度。钻孔前,用水平仪、经纬仪定出开挖的洞轴线、边墙两底板点、起拱点、拱顶点,74并画出断面轮廓线,再用坐标法准确标定出炮眼位置。   (3)钻孔眼准确。钻周边眼时,保证孔眼在开挖轮廓线上,控制好孔眼的位置、深度、方向和角度。   (4)严格控制周边眼药量,采用小直径的光爆药卷(25),按照空气间隔装药,以增加不偶合系数和爆炸力对开挖轮廓处围岩的缓冲作用。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