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基本药物指南PPT.ppt

发布:2018-01-25约9.18千字共63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 基本危险因素 年龄 性别 糖尿病 吸烟 高血压病 高脂血症 肥胖 家族遗传史  * 临床表现 性质:压榨紧缩、压迫窒息、沉重闷胀性疼痛,短触的针刺样或触电样疼痛、昼夜不停的胸闷感觉 部位:胸骨临近、上腹至咽部、下颌、肩背部等 时限:1-5分,多数3-10分 诱因:劳累、情绪激动、饱餐,寒冷等 缓解方式:休息或硝酸甘油 * 心电图 心电图: ST段压低,T 波低平或倒置 S-T段抬高呈弓背向上       Q波宽而深  T波倒置  正常 动态心电图监测 * 心电图 ST段压低  代表严重的心肌缺血及院内预后不良 冠脉罪犯血管病变复杂性及需要血运重建的指标 表明冠脉病变的广泛程度 ST下移0.05mv也是易发不良事件的因素 T波倒置与不良预后无关,胸前导联T波倒置(0.2mv)常预示严重的左前降支病变及不良的后果 ECG完全正常并不能除外ACS,1-6%有AMI, 属肯定NSTEMI, 并且有超过40%的患者为UA * 动脉粥样硬化的防治(1) 更新理念 1 防重于治(借鉴西方经验)       2 动脉硬化病变可以逆转或延缓 总体原则 1 始于青少年期 (早期) 2 改变不良生活方式 * 动脉粥样硬化的防治(2)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不等于冠心病    朝鲜战争期间,研究人员对300例平均 年龄22岁的美国阵亡士兵的尸检资料表明有 73%的士兵其冠状动脉存在动脉粥样硬化病变, 提示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始于青少年期。因此, 动脉粥样硬化的预防应从小开始。 * 动脉粥样硬化的防治(3) 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特点:   1、病理变化进展缓慢,壮年以后加速,症状多在老年期后出现。(冠脉狭窄50~70%) 2、业已证实实验动物的AS病变,经药物治疗后,病变可完全消退。在人体经造影证实控制和治疗各危险因素一段时间后,较早期的AS可部分消退。 * 动脉粥样硬化的防治(4) 据解剖资料,同等程度的主动脉粥样硬化的病理变化,中国人较欧美人平均晚发生10~15年,冠状动脉硬化平均晚发生15~20年。   近年来,这类差别已经不再显著,源自生活方式发生了改变。     * 动脉粥样硬化的防治(5) 不同生活方式的影响:   中国人的传统饮食习惯以五谷为主肉食为辅,发生AS迟缓,CAD发生率低   西方人则以肉食为主,高热量、高脂肪、高胆固醇,易发生CAD、AMI。 西方人向中国人学习,得益匪浅,中国人却反其道而行之。 * 动脉粥样硬化的防治(6) 针对存在多种危险因素的防治策略 心内科:高血压、冠心病 内分泌科:糖尿病、高脂血症  变各个击破(各自为战)为全面出击 * 心血管病的三级预防 一级预防:预防动脉粥样硬化与冠心病发生 二级预防:已有冠心病与心梗者,预防再次    梗死及其他心血管事件 三级预防:预防心梗、冠心病基础上的心衰    心律失常,缓解症状,延长寿命         * 心血管病的一级预防 重在防治动脉粥样硬化的各种危险因素   年龄 不可逆    性别 不可逆    高血压 可 逆    高血脂 可 逆 高血糖 可 逆 吸烟 可 逆 * 代谢综合症  “三高症”的病理基础   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肥胖症均系代谢紊乱性疾病,若四种疾病中的任何三种疾病同时存在,即可诊断为代谢综合症,也称胰岛素抵抗综合症。   * 把握危险因素防治总体认识 1) 动脉粥样硬化的总体趋势不可逆转 2) 导致动脉硬化的危险因素是 1+1>2 3) 多种危险因素间相互依存(胰岛素抵抗) 4) 针对危险因素的有效防治,斑块可以消 退,至少可以延缓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速度 5) 改变不良生活方式是各种心脑血管疾病防治 的基础,是相当有效的治疗手段。 * 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治疗 一、治疗原则 1 入院治疗(严重的、有潜在危险的疾病) 2 卧床休息,消除情绪负担和顾虑,保持安静 3 吸氧 4 诊治诱因 5 连续心电监测,反复测定心肌酶以排除心梗 * 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治疗(续) 二、药物治疗 (一)硝酸酯类 (二)?-阻滞剂 (三)钙拮抗剂(不能降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