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陕西省咸阳市礼泉县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解析版).docx
高级中学名校试卷
PAGE
PAGE1
陕西省咸阳市礼泉县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
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注意事项:
1.本试题共6页,满分100分,时间75分钟。
2.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3.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监考员将答题卡按顺序收回,装袋整理;试题不回收。
第I卷(选择题共48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野店遗址是大汶口文化的典型代表,该遗迹墓葬按照规模可划分为大、中、小三类。随葬品最多的大墓有八十余件随葬品,包含了大量高柄杯、觚形杯等器形和石铲等工具。多数小墓仅一件随葬品,未发现石质工具和成组陶器。这反映了大汶口文化()
A.社会文化生活已非常丰富 B.出现贫富分化和等级差别
C.宗法礼乐制度得到了发展 D.存在大规模的祭坛和神庙
【答案】B
【解析】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野店遗址墓葬按照规模可划分为大、中、小三类,随葬品各有不同,这反映了大汶口文化出现贫富分化和等级差别,B项正确;材料反映了大汶口文化出现贫富分化和等级差别,未涉及文化生活情况,排除A项;此时还未形成宗法礼乐制度,排除C项;随葬品包括大量高柄杯、觚形杯等器形和石铲等工具,无法体现大汶口文化存在大规模的祭坛和神庙,排除D项。故选B项。
2.西周时期,楚君熊渠曾公然宣称“我蛮夷也,不与中国之号谥”,但到了春秋时期,楚庄王坚决反对楚大夫将晋人尸体筑为“京观”的提议,表示要效仿武王克商后以美德来治理国家的理念,并多次引用《诗经》的语句,强调要注意保德、安民。据此推知,春秋时期()
A.儒家学说成为主流 B.华夏认同愈趋发展
C.争霸战争日益激烈 D.民族差异不复存在
【答案】B
【解析】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时期(中国)。据题意可知,西周时期楚国的国君还自认是蛮夷;但到战国时期,楚庄王引用《诗经》,这是华夏认同加深的表现,说明华夏观念不断深化发展,华夏认同愈趋发展,B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华夏认同的加深,和儒家思想无关,且儒家思想在当时并未成为主流,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华夏认同感的加深,并没有涉及争霸战争日益激烈,排除C项;民族差异不复存在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B项。
3.据《周礼》记载,战国时期某些诸侯国在商贸场所设置了管理市场治安的司寇,“掌宪市之禁令,禁其斗嚣者”,当时秦国咸阳的市场南街已设有亭,亭中设有求盗等官吏,用来监视和逮捕盗贼。材料主要说明当时()
A.诸侯国已出现商业中心 B.行业分工已经非常细致
C.亭秦朝基层治理机构 D.政府注重维护商业秩序
【答案】D
【解析】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战国时期(中国)。材料中提到的“司寇”负责管理市场治安,制定禁令以防止争斗和喧闹,以及在市场中设置官吏监视和逮捕盗贼,这些都表明政府对市场秩序的重视和管理,D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对商业行为的管理,并没有涉及商业中心,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行业分工,排除B项;材料主要强调亭在社会治安方面的作用,而不是强调其基层治理机构的特点,排除C项。故选D项。
4.春秋时期的思想家老子尖锐地指出:“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他的治国理念()
A.成为当时社会主流思想 B.源于对社会现实的反思
C.体现了地主阶级的利益 D.得到当权者的积极支持
【答案】B
【解析】
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本质题、原因题,时空是春秋时期(中国)。根据题干材料“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可知,题干的大意是不尊贤者虚名,民众就不会攀比相争;不去特意哄抬贵重物品价格,民众就不会生出盗窃占有之心;不去挑拨欲望,民众之心便不会乱。这反映了无为的思想,源于对当时动乱的社会现实的反思,B项正确;道家思想在当时并未成为主流思想,排除A项;老子代表了没落的奴隶主阶级利益,排除C项;老子的思想并未得到当权者的积极支持,排除D项。故选B项。
5.《史记》载:“始皇……车同轨。”《中国通史》中范文澜指出:“秦规定车宽六尺,一车可通行全国。”据现有考古资料,仅河北秦井陉古道、云南曲靖秦故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