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滇金丝猴的私家摄影师.doc

发布:2017-05-04约字共8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PAGE  PAGE 8 滇金丝猴的私家摄影师      奚志农重要荣誉:   1998年,《中国摄影》优秀摄影师。   2000年,“地球奖”;《滇金丝猴》获得BG野生动物摄影师年赛“濒危物种”大奖。   2001年,“保护母亲河”奖。   2002年,纪录片《追寻滇金丝猴》获得了英国自然银幕电影节“TVE”奖。   2003年,出任日本国际野生动物电影节评委。   2004年,中国摄影传媒大奖年度摄影人物。   2006年,《户外探险》2005年“金犀牛奖”最佳环保精神奖。      “因为爱鸟而拿起了摄影机”这是我常讲的一句话。也是我和摄影结缘的根本原因。童年的我沐浴在故乡的清风旷野中,对自然的情感好似与生俱来,从滇金丝猴云南白马雪山保护区2002年养鸟少年到鸟类爱好者,从拿弹弓的射手到拿摄影机的摄手。这对我来说是一个再自然不过的过程。我很幸运能够深入人迹罕至的地方探访那些濒临灭绝的珍稀物种。无论是可可西里的藏羚羊、野牦牛,还是白马雪山的滇金丝猴,或是秦岭深处的大熊猫,他们或多或少地给了我机会,让我记录下他们的惊恐,好奇、安祥和宁静。不是我的照片而是他们的眼神感染和打动了每一个看过那种眼神的人。从它们的眼神里.我看到了自己的影子、看到了人类的自私和贪婪;也看到了什么是纯真、什么是自然。这就是影像的力量!   ――奚志农自述      “我要用影像保护自然”      因为拍摄滇金丝猴,奚志农成为知名的野生动物摄影师,也是“国际自然保护摄影师联盟”的第一位中国摄影师。1998年克林顿访华,收到的礼物之一就是奚志农拍的滇金丝猴照片。也因为保护滇金丝猴,奚志农曾被美国《新闻周刊》采访报道,并将此事视为“中国人环保意识的分水岭”。早在2000年,作为环保人士的奚志农就已荣获中国环保界最高荣 誉奖“地球奖”。   奚志农是一个环保行动者,1964年生于云南大理。80年代初,奚志农便立志要拍摄中国的所有野生鸟类。之后,他更进一步关注起中国的其他濒危野生动物以及它们赖以生存的环境。多年来,奚志农通过镜头,既展现了滇金丝猴、藏羚羊等野生动物的美丽与安详,又记录了人类对自然的残暴和掠夺。这两种对比强烈的影像曾经也正在强烈地震撼着人们的心灵。他不光为了拍摄而拍摄,他为保护那些自己曾经拍摄的濒危动物而花的时间要比用在拍摄上的多得多。   奚志农高高的个子,被云南的阳光晒上西藏红的脸上,始终是友善的笑容。作为环保人士被公众所熟知的奚志农,在2000年的地球奖,成为唯一一位评委全票通过的获奖者。人们对于这个实践着英雄主义、理想主义精神的环保志愿者充满敬意。   奚志农英雄般的举动是在1995年。当时,云南省德钦县政府为了增加县财政收入,准备砍伐白马雪山自然保护区南侧100平方公里的原始森林。这将直接威胁到生活在这里的200只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滇金丝猴的生存。刚刚结束滇金丝猴三年艰难拍摄的奚志农无比震惊,他四处奔走呼号。一封信夹带着许多环保人士的焦虑和愤怒送到国务委员宋健手中,砍伐被及时制止。   被保护下来的猴子却使在云南省林业厅宣传处工作的奚志农处境尴尬。但人生的另一道门正在为奚志农打开。当滇金丝猴的名字和奚志农联在一起的时候,他也成了中国刚刚萌动的环保界的英雄。1996年5月1日,奚志农和他的滇金丝猴出现在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三周年特别节目中。在《东方时空》的真诚邀请下奚志农离开云南来到了北京。新闻评论部优良的工作环境,同事领导的支持理解,使奚志农如鱼得水。同年7月在他的积极筹划并带领下由北京十几所高校大学生组成的绿色营来到了他刚离开不久的白马雪山,营中不仅有奚志农从小崇敬的原《大自然》杂志主编唐锡阳,还有日后成为他事业中左臂右膀的妻子史立红――这个比他小了7岁的女孩当时是《中国日报》的随营记者,她把他当作英雄来敬佩。   不用空调、骑自行车、随身带着筷子;北京的大气污染、野生动物被摆上餐桌、都会让敏感的奚志农有所行动……他用行动和语言感染着他周围的每一个人,哪怕是采访对象也不例外。几年下来,人们从最初的不理解、嘲笑,变得日益了解环保的意义。在中央电视台这样一个位置上奚志农有更多的条件和机会,关注中国的环境问题。1997年12月和1998年7月,奚志农两度深入可可西里地区,他用大量的镜头展现了90年代的中国为环境保护与盗猎分子真枪实战的英雄们的艰难处境,以及大量藏羚羊惨遭屠杀的惨景。除在《东方时空》播出以外,他还通过到大学演讲,接受媒体访问发表文章和图片呼吁加强对藏羚羊的保护,使藏羚羊的危险处境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1999年,奚志农离开北京,重回云南,着手建立一个扎根在滇西北的“高原生态保护”的民间组织。旨在探索在生态脆弱的山区和贫困的少数民族地区,如何既实现对生态环境和民族传统文化的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