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台地区课程统整模式的初步研究.pdf
港台地区课程统整模式的初步研究
泰州市海陵区教育局电教中心225300赵杰
摘要:从1994年的何克抗、李克东教授等人牵头的“小学语文四结合”教学模式探究
开始至今,我国针对教育领域中各学科课程存在的割裂和对立问题,大力推行课程整合,
力求通过多种学科的知识互动、综合能力培养,促进师生合作,实现以人为本的新型课
程发展。港台地区的课程整合(称之为课程统整)在其定位与模式以及观念上都值得我
们借鉴思考。本文对上述方面做了初步研究,希望能对广大教师开展课程整合实践提供
一定帮助。
一、港台课程统整的定位
1.香港课程统整的定位
香港“课程统整计划”由香港课程发展处于1992年提出,它旨在协助
学校发展一套加强课程综合化的方法,消除科目之间的硬性界限和割裂,
增加学习的切合性和趣味性,以便学生能从不同的科目取得知识。“课程统
整计划”在香港20世纪90年代的课程综合化过程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香港“课程统整计划”根据学习领域的定义(学习领域是课程的一个
组成部分,把主要知识领域中基本和相关的概念联系在一起,提供让现实
发展及应用共通能力、价值观和态度的情境,作为深层认知及建构新知识
的情境,提供纲领以便检视学习元素。)把现有科目分为八个学习领域:中
国语文教育、英国语文教育、数学教育、个人、社会及人文教育、科学教
育、科技教育、艺术教育、体育。
香港“课程统整计划”中提倡以下五方面的实施内容:联系学习经历
中各科的知识;促进不同专长的人,协作能力的成长;建立价值观念和自
我概念,培养开放而独立的思考能力;培养创造知识知终生学习的能力;
使学习生活化和具目的感。
2.台湾课程统整的定位
台湾省于2001年正式实施的《国民教育九年一贯课程总纲纲要》(以
下简称《纲要》)中提出要反对“学科本位”,主张课程统整。强调课程统
整是经由课程设计的统整,以达成经验的统整、知识的统整和社会的统整。
也就是课程统整是以真实世界中具有个人和社会意义的问题作为组织中心,
透过与知识的应用有关的内容和活动,使学生将课程经验统整到它的意义
架构中,并亲身经验解决问题的方法,达成经验和知识的统整。这种统整
不仅使知识更易为学生接受,更能创造民主教育的环境,成为社会统整的
基础。
《纲要》中,将传统零散、林立的许多科目统整为语文、数学、健康
与体育、社会、自然与生活科技、艺术与人文、综合活动等七大学习领域,
在一、二年级更将社会、自然生活科技、艺术与人文等三大领域统整为“生
活课程”,以统整相关知识,培养综合能力,提高学习水准和素质。
二、港台课程统整模式的分析
1.香港课程统整的主要模式
香港课程发展处在“课程统整计划”中也提出了以下三种主要的课程
统整模式:平行学科设计(paralleldisciplinedesign)、众学科设计
(multidisciplinarydesign)和科际探究设计(interdisciplinary
inquirydesign)。
(一)平行学科设计
各科教师分别把自己科目中与同一主题有关的内容,调整到同一时段
内教授,希望学生自己有能力体会科目之间的关系。除此之外,教师之间
无须作其他联系,例如各科教学不需协调,也不一定要做出什么改变。这
是一个简单的模式,只要成功调整课次,学校就可以在学年中实施多次主
题教学。但是,这一模式效能较低,学生不一定看出科目之间的关系。
(二)众学科设计
采用这一模式时,几个科目(通常二至四个)的教师走在一起,取得
多方面教学上的配合,例如教学法、名词、教学次序、教学信念等,而教
学重点仍然放在各科目的知识上。
(三)科际探究设计
采用这一模式时,每一科目会从本科目的角度去探索一个主题。重点
放在探究该主题的二至五个中心问题上,目的是教导学生怎样思考和培养
学生个人的见解。这一模式牵涉的人多,无疑需要较周详的筹划,需要引
导学生思考和提高教师间的协作,却是最为有效的。
教学重点学科关联性学生参与度学科教师间的沟通效能
平行学科本学科的知识弱少或无少或无低
众学科各科目的知识较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