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浅论常态体育课下如何培养小学生的体育锻炼习惯.doc

发布:2017-12-07约8.28千字共9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编号: 西安体育学院函授生(专升本)学生毕业论文 论文题目: 浅论常态体育课下如何培养小学生的体 育锻炼习惯 专 业 运动训练 年级班级 10级 姓 名 徐铁峰 指导教师 2013 年 01 月 14 日 浅论常态体育课下如何培养小学生的体育锻炼习惯 浙江函授点 10级徐铁峰 【论文摘要】 当前,“体育”这一融竞技、文化、历史、人文、经济于一体的综合性运动在我国逐渐深入人心、广为开展,在此之下我们的学校体育也越来越受到各界的关注。“重视学校体育,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培养身心全面发展的学生”是我们当今体育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众所周知,课堂教学与群体、竞技等都是学校体育的生命线,尤其是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不断深化的今天,体育课堂教学承载着育德励志、强身健体、健全心理、完善人格的历史巨任。 【关键词】 常态 体育课 锻炼习惯 作为体育教师的我一直在思考,如何在常态体育课下,通过各种有效教学来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培养他们良好的运动习惯。以下是我近年来的点滴体会和思考。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习惯。”对培养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全国健身计划纲要》中指出:“各级各类学校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努力做好学校体育工作。要对学生进行终身体育教育,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技能和习惯。”假如没有一个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那么学生在校期间接受的体育教育是被动的,一旦步入工作岗位后,就难以自发地进行自我锻炼,难以有效地发展身体、增强体质。因此,人们不仅要在学校期间接受体育教育,学会自我锻炼,更重要的是要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 长期以来,我们体育教师在课堂中主要还是习惯于让学生通过身体练习来掌握基础知识、技术和技能,不注重培养学生的锻炼态度、兴趣和习惯,有的甚至弃之不顾。其实不然,如果没有端正的锻炼态度,又没有锻炼兴趣和良好锻炼习惯,学生是无法真正掌握体育基础知识、技术和技能的,当然也就无法实现全面提高身体素质。例如,现在的孩子大多不喜欢跑步,一听到要跑步就叫苦,更谈不上对跑步的兴趣和习惯,那么如何才能提高学生跑步的兴趣呢?经过观察发现,学生们普遍喜欢打篮球,刚才还在叫苦,可一打篮球就生龙活虎,什么苦都忘了。所以教师就有意识地多组织教学比赛,使学生的速度素质和耐力素质不知不觉得到充分锻炼和提高。同时,针对许多学生在激烈活动中体力下降得快,跑不快,跑不动,教师及时指出:“速度和耐力是打好篮球的基本保证。”这样学生就能自觉地练习跑步,教学效果就好多了。因此,体育教师应转变观念,在课堂教学中积极主动地培养学生的良好的锻炼习惯。 身体锻炼的特点之一是需要付出体力和心理能量,在锻炼中获得满足和愉快,在活动中寻找乐趣。为了让学生在锻炼过程中获得快乐,可利用其好奇求新,好动,模仿心理较强等特点,通过表扬、评优等方法,让学生看到自己的长处,充分肯定学生参于锻炼的积极性。在教学的内容、手段、运动量安排上,应因人制宜,不断地给学生授于有变化且能激发起新奇感的锻炼方法和手段,让学生在锻炼中充分表现出自己的运动才能,体验到锻炼的愉快情感和增强体质的实效,逐渐形成体育锻炼的习惯。 小学体育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因此,作为体育课堂教学内容,它应该具备健康、易学、实用、开放的属性。在我看来,常态课应该是朴实的、是真实的、是扎实的,同时也是高效的,也应该是精彩的。它同样是教师智慧、才能以及个性的展现。常态化课堂教学就是在正常的教学条件、教学设施下课堂教学所达到的一种正常状态。同时它也是一种“自然状态”。它就是在常态化课堂教学中传授基础知识与技能,在常态化课堂教学中让学生体验学习的过程,掌握学习的方法,在常态化课堂教学中提升情感、态度、价值观,达成教学目标,在常态化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在教师的预设下有效生成效果。这种课堂教学应该才是最有意义、最有效率、最有质量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没有具体规定学习内容与学时,没有具体规定的考试项目和标准,在教学实践中怎样选编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制定评价标准;似乎是学生喜欢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